
【克勒文苑】《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下.

魏征进谏(剧照)

作者/徐甡民 系上海市多家知名纸质媒体和
解放日报原《朝花》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曾被聘为市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克勒文苑】名家历史文学佳作&职场官场篇‼️→《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下.进谏方式上魏征逊于长孙皇后,张猛较之薛广德圆滑老道■作者/徐甡民
古往今来,在职场官场上“能说会道”,那太重要了。这能说会道,还不仅仅是耍嘴皮,真是要说出道道,从而让人心悦诚服,特别是能让老大君王认账。这样的善说,实际上是得自于自己的真知灼见,然而还要有敢于进言的胆魄。

☛下.在进谏方式上,魏征逊于长孙皇后,张猛较之薛广德圆滑
==
===【正文】:▼▼▼===
魏征的敢于进谏和唐太宗的善于纳谏构成了君臣关系的美谈,但是魏征的犯言直谏,常常弄得唐太宗难堪脸绿。一次在魏征进谏时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到了后宫仍气咻咻地道:“哪天我非杀了那个不知好歹的老匹夫不可!”长孙皇后问是谁惹陛下生气,唐太宗说:魏征那个家伙老是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我横加指谪,搞得我下不了台!聪慧的长孙皇后稍稍沉默后,进去换了朝服出来,对唐太宗跪拜道贺。这是什么情况?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君明则臣直,现在正因为陛下圣明,才会有魏征这样敢于进谏的大臣,我身为皇后,怎能不向皇上道贺呢?一番“圣明伟大”的夸赞,消解了唐太宗的怒气,而这委婉的劝解,又让唐太宗醒悟了过来。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被称为一代贤后(剧照)
当然在特定情景下,犯言直谏、“当面开销”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毫无疑问,这会承担相当的风险。这风险既是对进谏者的身家性命而言,轻者遭打击报复穿小鞋,重者身陷囹圄脑袋搬家;同时这风险常常就是你的谏言不被采纳、付诸东流。而假如进谏的事情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却要好为“直臣”、小题大做并且火星四溅,这对工作对自己就很不明智,也不足取了。

汉元帝出宫祭天,看着天气不错,打算就便巡游一番,上任才十多天的御史大夫也就是监察部长薛广德有话要说:现在关东地区的百姓因灾受困,不少人流离失所,陛下怎么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呢?这时候游山玩水,就是在“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是亡国的节奏啊!元帝听了顿时意兴阑珊,打道回府了。皇帝出宫巡游一下,就上纲上线到了要亡国的地步,这也太夸张了吧。几个月后元帝前往宗庙祭祀,到了河边准备换乘楼船过河,秋高气爽的,乘便赏赏水上风光,不想这个薛广德又来了,他扑到皇帝與乘前,摘了帽子,脑袋使劲叩地:陛下!你不能坐船!这河上有桥,陛下应当乘车从桥上过河才是!元帝很是着恼:朕要坐个船怎么就不行了呢?于是道:“薛大夫,你还是把帽子戴上吧。”这薛广德被打脸却不折不挠:陛下如果不听臣的进言,臣这就自刎,以血溅污陛下的车轮,让陛下不得进入宗庙!史书用三个字表述了元帝此时的情绪——“上不说(悦)”,就是元帝的脸色都变了。

就在大家为薛广德捏了一把汗时,光禄大夫张猛赶紧过来打圆场:“陛下,臣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会犯颜直谏。现在秋风已起,河宽浪高,乘船确实有危险,不如从桥上过更安全,有道是‘圣主不乘危’,陛下你就采纳御史大夫的进言吧。”在皇帝过桥的时候,估计不少人看着发懵的薛大夫,都会在肚子里嘀咕:同样一件事,咋就不能像张大夫这样有话好好说呢?皇帝也是人嘛。幸亏汉元帝是个“柔仁好儒”崇尚“德政”的主,不然这位薛大夫一定够呛。不久薛广德申请提前离退,汉元帝立刻批准,让他走人了。

中学课本收纳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让同学们受到智商和情商的启迪——在上下级关系和人际交往中,言之成理加上委婉的言说方式,是造就双赢、增添和谐系数的有效途径。(选自《古人职场那些事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全部结束*^o^*{【克勒文苑】《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上中下.■徐甡民}

>>>>>>>>>>(END)
撰 稿:徐甡民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书照)


《古人职场那些事儿》精彩文摘欣赏(如下)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下■作者/徐甡民
2021-08-26 15:02:17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