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知🎉
各位老师诗友们
8月25日晚八点钟,三秦诗苑特邀郭健老师 ,为我们分享《关于作品的修改和练字》,这是郭健老师在省诗词培训班的专题讲座,对我们的诗词创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欢迎大家届时参加学习。
郭健,1968年生,陕西泾阳人,本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现任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副会长,长安诗钟社常务副社长,长安诗词研究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秦风》诗刊编辑,《长安诗钟》报主编,长安诗人,西安市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
欢迎聆听围观!让我们相约三秦诗苑群,今晚八点,不见不散。
特别提醒:我们要珍惜授课老师与转发老师的辛勤付出!讲座期间老师们不可插话,不可发任何链接与表情,安静听讲,有啥疑问讲座结束后再讨论!
三秦诗苑管理处
2021.8.25

各位诗友,大家好。应群管赵老师之邀,今晚我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诗词创作中的修改与炼字。今晚内容的题目是《一诗千改始心安——浅谈诗词创作中的修改与炼字》。欢迎批评指正。
大家都知道,诗是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优秀诗作,特别是格律诗,可以给读者以美妙的情感享受和强烈共鸣。作者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行进意象的营造,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悟,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有些诗友创作的诗的意境和韵味不能引人入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过程过于草率,只在文字表面做文章,缺乏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简单地完成了诗的外在形式。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创作和编辑的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如何认真推敲,认真修改,认真炼字,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唐·卢让《苦吟》:“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着者之乎。”说明创作过程是很艰苦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冗长、琐碎的过程。
我们写诗,是要紧紧围绕所咏对象,用恰当的文字抒发感情,绘形传神。这就要求我们对诗的语言和文字有足够的重视。
要写出一首高质量的诗作,灵感固然重要,有灵感才能创作,但完成创作后,对诗的修改也要十分重视,改诗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步骤。
诗写成了只是初级阶段,一首好诗是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艺术结晶。清·袁枚《改诗》:“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未许看。”

袁枚
新诗作成后,首先要自己吟诵一下,重在一个“吟”字,通过吟诵,发现问题加以修改和润色。

贾岛
唐·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以可见改诗的吟诵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吟诵,语言上把了关。“写诗不吟诗,万言不抵一杯水。”
吟也是感情的升华,让自己和诗句融合,才能发现格律、对仗等方面的纰露和偏差。
只有通过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反复斟酌,不断修改,才能不断升华和完善。
欧阳修把诗写成后,就贴到墙上,反复吟,反复改,因而句工。好诗是在吟诵中提炼出来的,平仄、语言是否妥帖,对仗是否工整,合律与否等等,都是通过吟诵发现的。

欧阳修
白居易写完诗后,会去街头听听老头、老太太的意见,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做到“胡子能讴”。

白居易
古往今来,严肃的诗人写诗,大多经过精心思考,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后,才定稿的。因为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诗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从众多的表现手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
古人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所谓“诗不厌改”,是有道理的。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都是脍炙人口的关于诗文修改的佳话。



曹雪芹
大诗人们尚且如此重视改诗,何况我们这些诗词爱好者,尤其应该给改诗以重要精力。
既然我们知道了改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改诗呢?其步骤大致如下:
一、遵格律,调平仄
一个长期写作的诗人,对于平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写格律诗、填词、曲,它的基本要素就是依平仄来说话,依格律、依词谱、依曲谱来完成作品的,平仄易过关。
如果平仄错误了,那么吟诵时就拗耳、拗口,就没有诗词曲的音乐美。
格律是严格的,写律诗必须按格律,否则就不要注明什么绝、律之类的标签,只能归类于自由体、古风、七古、五古,那是不甚讲究平仄的。
好诗必须是真善美的结合体,你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吟诵时听起来就不舒服,没有跳跃感了。好诗更是听觉艺术,读一首好诗就象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有心灵的感受,有叮当的玉佩之声,有醉人之感!
所以,改诗的第一步就是检查平仄关系,调整出律的字词。
二、观立意,弃平庸
立意好、构思巧的诗,就成功了一半,立意平庸的不是好诗。
立意很关键,它确定了诗的主旨,我们需要围绕主旨去创作、去修改、去提升文字表现主旨的能力。
如当代诗人贺苏《香港回归》:
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
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
1887年,英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胁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强行租占我国香港,造成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1997年我国政府收回香港,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终于回归祖国。与南宋大诗人陆游相比,可以不用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示儿》诗,是何等的幸福啊?从这个切入点立意,足见高明,这样构思奇巧,又富新意的诗不得头奖才怪呢!

陆游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很多是化用前人的佳句,如“中流击水”“水击三千里”“天若多情天亦老”,你能说他化用的不好吗?这其实也是改诗,改的让诗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其意境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改构思要境界高一些,但不是唱高调。诗要写的虚一点,朦胧点,含蓄点,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列宁说:“相信读者有智慧”。同样,诗也是视觉艺术和影像艺术,读好的诗词、曲,就仿佛见到了物像,就进入它的状态、意象。
去年8月底,我为陕北一位诗友改诗《送儿吉林上学》,原文是:
跃马长春北复东,往来不去伪皇宫。
一腔宏志青山外,千里奔波逆旅中。
但许年年为汝贺,何须处处与人同。
男儿休作葬花曲,执剑长临雁塞风。
我认为他的文字与时代脱节,不能很好的体现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期望,就改成如下文字:
负笈长春山海东,往来辛苦立黉宫。
一腔宏志砚池畔,千里奔波书苑中。
但许年年为汝贺,何须处处与人同。
男儿休作葬花曲,执笔常临魏晋风。
改后他认为不但更文字更通顺,而且意境也变得更加优美,结构更加合理,表达的情感也更真切。
三、炼字句,勤推敲
改诗的过程,也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过程。起句要有虎头的气势,中间要象猪腰,装丰富的内容,结句要有豹尾的美感,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诗!
宋·曾几“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韩驹将它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中”换成“深”,“里”换成“冷”,就使两句的意境大不相同,使情感更加强烈。
《诗人玉屑》云:汪彦章移守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云:“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云:“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侔,盖句中有眼也。
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的《御沟诗》“此(波)涵圣泽”一字多改,最后用了一个虚字“中”,而生画外之思。“黄河(入)海流”的入字,就有尺幅千里,生生不息的韵味。

传统诗词中有反正辩证法,不是生硬的说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远及近,再用“欲穷”和“更上”的反义词来补动静,就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所以诗词不要写得生硬,要空灵一些,才有韵味。
诗的语言可以是朦胧的,遐远的,有回味无穷的味道。诗写的虚一点,宏观一点,就显得空灵一些。写传统诗词也要有文言文“之、乎、也、者、焉、兮”之类。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改诗实例:
1、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的典故就出在这里。

话说贾岛写这首诗时,对到底用“推”字还是“敲”字,一直拿捏不准,就在驴背上摇头晃脑地吟哦,信驴游缰,不小心冲撞了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韩愈的仪仗。

韩愈问明缘故,作为诗文大家的韩愈帮着贾岛分析僧人在夜半归寺的情境,觉得还是用敲为好。
最终留下一段诗坛佳话。
不过也有人认为韩愈古板,作为古寺,是完全可能“云掩门”的,敲不如推来的空灵。
当然,这是题外话,关键是他俩严谨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写诗炼句可以用“干锤百炼”四个字形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至此王安石才满意。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
3、宋·释正觉《偈颂七十八首其一》:
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
风定花犹(舞)落,鸟啼山更幽。
四衢明自晓,六户冷如秋。
再坐不疑处,杯中弓影浮。
将“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字:“其语顿工”。
4、夏衍、胡绳等祝艺术家于伶37寿辰的诗:
《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
《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经郭沫若修改为:
大明英烈见传奇,长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杏花溅泪发新枝。
改后其情感更加细腻,情调壮烈,韵味更加悠长。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严肃的诗人写诗,大多经过精心思考,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后,才定稿的。因为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诗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从众多的表现手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古人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诗不厌改”,是有道理的。
因此,改诗要多在文字、语言上下大工夫,认真推敲,使其简练、形象、自然、贴切、流畅;使其有内涵,有动势,有韵味;使其以一当十而不晦涩,新颖洒脱而不俗浅。
同时,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赋、比、兴三者恰当地配合运用,多种句式恰当地配合运用。具有时代精神的词语,用在当今的格律中,已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抓主题,去陈言。
诗的主题要突出,文字要精炼,这也是好作品的一个标志。
我认为改诗应应遵从以下几个要求:
1、应围绕诗题和中心思想改诗,删去离题较远,表现主题思想不够有力的词语,使诗中的一字一句都能为主题思想服务;使修改后的词语,他题挪用不得。
2、不要过多地使用叙述句,特别是抽象的叙述句。在说明应交待的事项后,应多用形象化的语言、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陈言务去”。
3、注意句式的选用,特别是律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句式,不要雷同。三句式、两句式、一句式、半句式、名词语句、错位句等句式的交错使用,有利于疏密相间,常奇互济,增加格律诗的节奏美。
4、诗句不合格律要求时,必须调平仄,方法有三:
⑴换同义词或能代替的词,如中国、神州、华夏、禹甸、赤县,意思一样,但平仄不同,可根据情况选用。又如以东风、惠风表示春季;南风、薰风表示夏季;西风、金风表示秋季;北风、朔风表示冬季。也可根据情况选用。
⑵用倒装句,如主移谓后:“沾衣欲湿杏花雨”;宾置谓前:“草色遥看近却无”。
⑶可用拗救法。
前几天有位诗友写了一首《七律•游子吟》:
欲破西风向北征,云端雁阵诉离情。
农歌浩荡销魂处,牧笛悠扬洗耳声。
几度浮萍沉逝水,千回落叶满边城。
山高路远无仙道,韵海潜心俯首行。
我感觉文字不够凝练,就自作主张地改成了一首五律:
破风向北征,雁阵诉离情。
牧笛销魂处,农歌洗耳声。
萍浮沉逝水,叶落满边城。
山远无仙道,潜心俯首行。
没有更改、替换他一个字,只是每句省去了两个字,使作品显得更加紧凑、凝练,也得到了他的认可。
五、细推敲,苦炼字。
古人作诗,最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遣词用字方面进行精细的斟酌、锤炼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选用的字词获得形象生动、凝练优美、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所炼字的词性,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兼涉数词、虚词等。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
而唐代诗人郑谷把齐己《早梅》诗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改为“一”,炼的是数词,郑谷由此留下“一字师”的美谈;
杜甫《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则是虚词炼字的典范。

杜甫
炼字要点:
(1)要了解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想准确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一定不能孤立地看,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2)看看该字有没有运用某种手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
(4)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6年朱雀门悬挂了胡宝玲老师的一副春联:
好雨满城,更有千祥开画境;
天街十里,又从一岁种春风。
下联中的这个“种”字,就炼得非常好,非常精妙,使“春风”显出了勃勃生机,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明确说明,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前苏联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这也告诉我们,凡文学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循序渐进、精益求精。
因此,我们写诗,要首先抓住瞬间灵感,形成初稿。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多加推敲和斟酌,这样才算完成了一首有质量的诗作。
比如,绝句不能贪大求洋,不求精美,但求完整。诗人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总以为自己写得好好,太好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没有人愿意别人动他的诗歌,一个字也不行。我们发出一首诗歌能够听到的有用的建议非常少,都是“好好好,学习了”。
改诗是不限制几个词语的,甚至可以全句重写,关键是要知道哪里有不足学习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把改好的诗自己吟几遍,看顺不顺口?听其音韵是否能和诗的感情配合起来。如感觉有不妥当的地方,就作进一步的修改。
改好稿后,不妨放置几天,再拿出来看看,就会发现仍有不满意处,这时再改,还会提高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总之,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各位诗友,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