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
文/邓连朝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吃是人的本能,也是第一需要。作为满足这一需要和本能的食物,可谓至关重要。
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没有多余的食物,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从而逐步产生了私有制,从而有了两极分化,有了剥削和压迫。但是无论怎样两极分化,无论怎样剥削和压迫,作为底线那就是必须给被剥削和压迫者以吃的,让他们能够生存。否则要么剥削和压迫者被官逼民反所推翻,要么就是把被剥削和压迫者全部杀死,从而自己也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地位。因此就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为此历代帝王将相都是围绕满足人民吃饭问题做文章。他们中不乏有被人称颂者,替老百姓找食吃,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可谓头等大事。
无论什么政权,无论谁当领导,“食”的问题都必须处理好,否则别说长治久安了,恐怕难以为继,走向崩溃。因此一些聪明的权谋之士,也在食上给敌对势力以打击。吴越争霸时,越国其中一计就是给吴国以假种子,使其不能收获粮食,从而使其不战自溃。官渡之战中,曹操奇袭袁绍的藏粮之地,结果反败为胜。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片面抗日不说,甚至不顾人民死活,炸开花园口一段黄河,淹死89万黎民百姓,失去了民心。在灾荒年间,没有像共产党那样组织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到处筹集粮食帮助人民群众度过难关。依然征收苛捐杂税,把人民逼到饥饿和死亡线上,从而众叛亲离,最终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今天的台湾当局、老美和印度,不好好治理自己的疫情,倒行逆施,也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食面前一切都是浮云。相传洪水期间,一个富豪怀揣几个元宝,一个穷人擓着一篮子北瓜,他们都上到树上躲灾。饥饿来临的时候,元宝不能吃,北瓜勉强可以糊口。富豪试图拿元宝给穷人换,遭到拒绝,最后被饿死,而穷人却活了下来。民国三十二年,一对夫妇带着妹妹逃荒,遇到一个馒头铺只剩下了两个馒头的钱,夫妇两一人一个,没有妹妹的事。卖馒头的出于同情,给了妹妹一个馒头,而妹妹也出于对哥嫂的失望及对卖馒头的感激,毅然决然嫁给了卖馒头的人。如今动不动什么要车、要楼、要彩礼,不是高富帅不嫁,那时候一个馒头就能娶一个媳妇,两相对比让人无话可说!听父母说,1960年,我们村头一年秋收时嫌小,没有刨的红萝卜,第二年春天刨的时候,都长成大萝卜了。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吃饭问题,周围村里的姑娘,为了能吃上我们村的红萝卜娶到我们村里,从而解决了我们村的光棍难题。反过来到了六、七十年代,一些收成比较好的村,又吸引走了我们村的好多姑娘出嫁过去,我们村又产生了一些光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才得以逐渐解决的。那时候,小女孩定亲家,其中一项就是看看缸里有没有存粮,够不够吃的,主要的是考虑能不能吃饱饭。
当前科学发达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吃饭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但是浪费现象又日益严重起来,为此党中央一再提倡节俭,并发出了光盘行动的号召,实在是高瞻远瞩,英明至极。要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要的粮食相当多。1991年春天,发给我们的国情读本,其中就写着全国人民每人一张嘴,合起来相当于天坛公园那么大,要吃要喝,这是多大的民生问题啊!与此同时粮食生产还受制于大自然,一旦有了极其特殊的情况,粮食颗粒无收,十四、五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依靠进口行得通吗?别看目前美国哭叫着要卖给我们粮食,恐怕那时候,他们会是第一个拿粮食卡我们脖子的国家。居安思危,提倡节俭和光盘行动,备战备荒为人民,可谓长治久安之计。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关注三农,尤其是重视粮食生产,人人有责。提倡节俭,实行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