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回山上放羊
卫铁生
诗人回到山上,诗人不再写诗,他已厌倦那些组合的、拆离的、华美的、沉郁的、世界性的词语。他回到山上,回到一群羊的叫声里,他不再写诗,他成了纯粹的牧羊人。
此刻,浓彩在山岚间缓缓流动,诗人淹没在它的韵律里。没有尖锐的哲思,也没有苦思冥想的造句,一切都随自然的开合呼吸和吟唱,都是原生态的,都在无意识的毁灭和创造中。诗人回到这座山上,回到久违的羊群里,那羊是神的天堂里的果实,这山就是它的根和世界,是羊的家和诗人的居所。他写过神话里的飞天,写过人间深处的灰烬,如今他不再写什么,他把一切都交给纯净的微风,交给宁美的温馨之曦,交给强盛的青草腐败的气息和无名的花朵。他成了这山石间的一块最普通的石头,最原始的泥土,最普遍的露珠和最真实的人。
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拉斐尔和达芬奇正相伴着从山下回来,那永恒的微笑和倾泻的壶泉,细语着来到诗人身边,他们问诗人可否有千古的诗句借来一用,说是有一些生存的漏洞需要用文字填补空白。诗人楞了一下,便迅速回答:如果需要,就去过往的人间捡拾吧,我已经洗手不干,不再写诗。从此,那两幅油画有永恒的漏洞扬名世界。从此,诗人在牧羊中寂寂无名。
他在牧羊,把以往的荣誉拆散成绿草满坡,被羊们一遍遍来回咀嚼着,嚼着他的眼神、头发,嚼着他的慵懒和梦里羽化的肉身。诗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这群羊,剩下云一样轻微的生活痕迹,它浮动在没有词句干扰的纸张里,那纸也不是真实的,它在每一寸空气中,在每一颗露珠里。这无忧的美,可能令某些事物忍耐不住冲动的欲望,或耐不住寂寞的恒久。

你看,尼采和查拉斯图拉已走下山,嘴中还念叨着上帝已死的话语;加缪也带着阿丽阿得娜的石头,消失在峨朗的居民中,他们去不平凡的都市寻求庇护,进入尤里底斯的黑暗和爱希斯的睡眠,甚至那些赞美的十二个耶稣的门徒也混入人群,参加了灰烬的狂欢。
而他已弃诗搁笔,他决定一生不在下山,和羊们平静地过活。“他发觉自己在时间以内又在时间以外,他以最深的耽乐享受这一个不可名状的刹那,他真想永远抓住它,捏在手心,搂在怀里,使它不在逃开。”诗人不希翼什么,他是倦了,他的脸和这里的安详搅在一起了。他牧羊在此,他已习惯孤独的自由。“长腿的石头是羊,不长腿的石头是房子”,他已习惯和这些原始的生物和物件混在一起,浑然天成,融于自然的生息衍化之中。
我坐在山下看他,从巨著悲欢离合的曲折情节内,顺着福楼拜熬红眼睛的阁楼,那劳累疲惫的挣扎里,我看见我们所遗弃的那荒凉的山上,只有那个诗人在愉快的轻轻飞翔,那身影实在太美了,越来越接近一束光、一缕风、一株草、一滴水,越来越接近我们正在丧失的本质。诗人在自然的高处,用他的羊群放牧世界最抒情的云朵和彩虹,不是逃离,不是被抛弃,也不是药童所言的隐师,诗人只是回家,只有把我们留在浩浩的文字内,昏头黑脑地发出莫名的赞颂。
我们已习惯在经典的诗歌街道上,寻找自己的出身和来世的方位,我们已把这座城市当成另一座抽象的塔了。这里埋着诗经的音律,埋着荷马的盲眼和泰戈尔的胡须,惠特曼的草叶也枯在城市的墙角,那墙,结着几代人智慧的坚强和顽固,这不是所谓的诗歌所能浅显解析的。

读《诗人回山上放羊》印象之点滴
(榆钱儿)
(一)
一篇辞采精美神思飞逸的散文诗!内核却蕴藏着最朴素、最透彻、最精髓的觉悟:呼唤艺术回归真实纯粹的生命体验,引领人类灵魂趋真,趋善,趋美,趋高贵。
吟读此篇,生出错觉,仿佛置身卢浮宫,在圣母颂的背景音乐中,走过世界艺术长廊,与顶级艺术大师交谈,身心生出灵羽,飞翔于美妙穹宇,纯净 ,华美,和谐,浪漫,安宁,温柔……文字的气息氛围,大概是诗人对人文、科学与艺术至臻之境的向往和表达。
这个理想之根,深植于生活与自然。如同“回山上放羊”,叶花果实一呼一吸,都是自由心灵与自然之美相契相拥之至境。
(二)
优秀诗人,一定是具备深厚文化准备和追求高标的。他仰望世界优秀艺术之巅,从卓越的艺术作品中,感悟艺术与哲学,艺术与信仰,艺术与道德,艺术与悲欢爱恨,艺术与人生困境……艺术与灵魂的表里。
顺着诗人指引,我看到众多智慧深蓄、意态蔼然的巍峨身影:拉斐尔,达芬奇,尼采,加缪,福楼拜,荷马,泰戈尔,恵特曼……一座座世界文学高峰,都是“在自然的高处,用他的羊群放牧世界最抒情的云朵和彩虹,不是逃离,不是被抛弃,也不是药童所言的隐师,诗人只是回家”,却留下了星光熠熠的作品。
遗憾的是,山脚下一层层妄自尊大的凡庸“艺术家”,有几人研读过大师之作?多少为浪得虚名而不懂装懂者“留在浩浩的文字内,昏头黑脑地发出莫名的赞颂”,荒唐如此,难道不羞愧汗颜吗?
榜样不朽的身影在高处:“我看见我们所遗弃的那荒凉的山上,只有那个诗人在愉快的轻轻飞翔,那身影实在太美了,越来越接近一束光、一缕风、一株草、一滴水,越来越接近我们正在丧失的本质”。

(三)
“诗人回山上放羊”,这个意象有什么含义? 我意会:
其一,山,危峻而幽深,象征极高的文学造诣与精神境界;其二,羊,象征心血牧养的文字和其他艺术载体;其三,回山上放羊,象征艺术家回归初心,忠实生命体验,抒写本真性情的自由与快意。
“诗人回山上放羊”,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习惯孤独的自由”,做“山石间的一块最普通的石头,最原始的泥土,最普遍的露珠和最真实的人“。
再者,拒绝以诗歌沽名钓誉。因为,诗歌之城堡,不因“写过神话里的飞天”之幻想而辉煌,也不因写过“人间深处的灰烬”之绝望而毁灭。诗歌城堡,“那墙,结着几代人智慧的坚强和顽固,这不是所谓的诗歌所能浅显解析的”。那些企图在“经典的诗歌街道上,寻找自己的出身和来世的方位”,刻上自己名字的人,多么浅薄可笑啊!
明智之举,是“把以往的荣誉拆散成绿草满坡”,让一只只文字羊一般从大地汲取营养与精华;让有限的物质生命,体验到无限的精神快乐,所谓“在时间以内又在时间以外”也。
另外,要明白艺术的属性,不在世俗的实用主义范畴。“一些生存的漏洞”,不能“用文字填补空白”;“如果需要,就去过往的人间捡拾吧”,生活是第一教科书。
(四)
《诗人回山上放羊》这个标题,我第一眼就想起了诗人作于2017年的《牧羊》那首诗,可见“诗人回山上牧羊”,这个意象及内涵在作者心中居住已久。

再次分享诗歌与我的读感,作为《诗人回山上牧羊》的主旨补充——
《牧羊》
在山坡上 羊在吃草 在吃你的头发
偶尔几声喝喊 也如羊们听惯的歌曲
你在放牧它们 忘却了白色的会嘶叫的
云朵 正在咀嚼你的思想
这么简单一个人突然来到我诗歌里
你走在词语的后面 光和阴影跑在你前面
中间的部分 露珠优美的一闪
省去了我所有蒸馏过的台词

第一眼,就被这首诗吸引了。然后,反复读,读出诗脉的四个层次(原诗浑然一章,为表述方便,我冒味分成了四节。)
a、
我久久地伫立于这几行诗的面前,久久地凝视这简静浑朴、原初自然的画面:山坡,吃草的羊群,变幻的白云。
“羊在吃草,吃你的头发”。羊儿多么自由顽皮;草坡多么宽缓茂盛;羊倌多么厚朴惬意!山坡羊群羊倌,多么天然亲融!
没有看清羊倌的衣着相貌,只听见“他偶尔几声喝喊 ”,这“羊们听惯的歌曲”,旋律萦山绕梁,气韵贯通天地!所谓原生态的音乐,就是这般起源的吗?
b、
“你在放牧它们 /忘却了白色的会嘶叫的/云朵 /正在咀嚼你的思想”。在这远离俗世的地方,羊倌守着羊群,无妄念,无邪思,不焦不躁,生活简单而心气平和,草坡一样盎然又安宁。
这是怎样纯良温善的秉性啊——羊儿也会淘气任性,白云也会翻卷“嘶叫”;而你,羊倌,在忘我的“忘却”中满足而舒静。
你是怎样修练至如此境界的? 你的“思想”,白云在咀嚼,白云一样浪漫的诗人在咀嚼……

C、
“这么简单一个人突然来到我诗歌里”,嗯,没错,这首诗的抒情对象是你,羊倌。
你的质朴是骨头里的质朴 ,你的美是生命的自然美——也许“你走在词语的后面” ,不善言辞,话语木讷 ; 也许“光和阴影跑在你前面”,而你始终守拙日月,无畏清寂。但是,你的质朴与自然,却给了我沉淀世事喧嚣的启蒙,让我明白,大美的表达,与华丽的辞藻无关,与显赫的名声无关;抒写朴素单纯真实的生命,这才是作为优秀诗人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
d、
我在写诗。我在驾驭词语,我在诗歌的山坡上“牧羊”。
突然发现,我所有苦思冥想“蒸馏过的台词”,其纯净度,鲜活度,以及美感效应的力度,都远远逊色于一滴天然的露水!

【小结】:这首诗,画面凝炼,画意含蓄。以《牧羊》为题,巧妙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心性与修养、诗歌创作与深入生活、诗语技巧与思想表达等多方面的思考;拒绝矫情浮华,推崇自然朴素,宽容温善,尊重生存与生活状态,以心血牧养文字,表达本真性情的写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