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拓岁月长》
作者:神羊
文字史料顾问:祥云
笫一篇章:
身兼使命飞赴深圳,攻坚克难凯旋而归
1990年是鹤岗矿务局煤矿建设工程处建处40周年。煤建处的前身是国家煤炭部第二十三工程处,成立于1950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承建了新中国第一对煤矿竖井“新一竖井”,后隶属鹤岗矿务局管理。
四十年来煤建处南北转战,建设了鹤岗矿区所属的兴安、南山、峻德等八大煤矿。是一家具有二级矿井建设资质的国有企业,并培养出煤炭部长于洪恩、煤炭部总工程师万国成、总经济师李树文等一大批煤炭行业高级管理干部。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资深的大型建井企业,在成立四十年之际准备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印刷一本建处四十年画册显然十分重要。处党委研究后,把这一光荣艰巨的使命交到了我手中,八方收集资料、编撰文稿,反复设计画册图样。事先党委相关领导已到北京邀请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于洪恩题字和到哈尔滨黑龙江画报社商定印刷事宜,最后印刷画册的重任也落实到了我的身上。
我从未搞过商务和经济洽谈,我提议抽调审计科科长又是文友的董军,伴我赴京办理此事。当时距召开庆典大会仅有二十多天,印刷画册又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当时整个东北印刷画报的质量都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应该说多地去联系又时间紧任务重,这样我与董军马上购票连夜乘车赶往北京。记得出发前的中午,我想到总医院看望身患重症的处纪委书记翟绪仁,党委某领导说:你还有很多事要办别去了,回来再看吧。结果待我半个多月完成任务返回时,令我尊敬的翟书记已与世长辞。我很有愧于在基层工作曾帮助过我,借我门前小房结婚的这位老领导。从北京回来马不停蹄到哈尔滨,与黑龙江画报社记者张小辉取得了联系,先看了哈尔滨、沈阳等地印刷画报的质量,感觉到画面油彩浑沌,质感不清晰不透明。这样张记者推荐到当时国内彩色印刷质量最好的深圳去印刷,并要求增加印刷费5000元。我与董军同张记者讨价还价周旋了一晚上,有洽谈经验的董军火气很大的与张记者说:涨价我们不搞了,要不回去交不了差。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害怕谈不下来完不成任务,在一边直扯董军的衣服,示意不要把话说绝了。最后定妥不加费用,张记者也保证一册10元左右可以交活。经请示处长吴秀坤同意,这样我做为画册设计者和质量监督员,随同张记者乘飞机到深圳特区印刷画册。当时我们手中的旅差费不够,处领导又派宣传科长刘哲强,连夜乘火车送来2000元旅差费。
生平第一次坐飞机,记得是乘坐180人的麦道-80,据说当时也是国内最好的飞机,心情自然很舒畅。但更感到自己的责任比什么都重要——来自国家煤炭部、东蒙公司、省煤管局和鹤岗局及各大煤矿方方面面的领导嘉宾开会刻不容缓,没有画册庆典大会当然要逊色许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庆典活动的质量和光彩度。做为一名党员,这平凡的岗位也是考验自己的战场,自己时时刻刻把印刷画册完成任务当做头等大事。在广州市下飞机后,我与张记者乘大客车来到东莞边防检查站,遇到来接应我们的一位东北老乡。那时深圳还是边防,据说当时受政治事件的影响,检查站控制更加严格了。张记者常到深圳办业务,有入境边防证,我在哈出发没办边防站,当时找人带又赶上不是熟人值班,所以当晚没有把我带过去。按照张记者的安排,我只得在东莞暂住一宿。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中的东莞正在开发建设中,边防站附近更是乱糟糟的一片工地。当时天色已晚,工地上机器轰鸣灯光闪闪。我在附近的小街找了几遍,只有一二家旅店,最便宜的一宿也得80元。记得当时旅差报销最多只有20元,我的工资也只是一百多元,所以我怎么能住得起这么贵的旅店呢。在一个工棚小吃部吃了碗米饭,我又沿着各工地穿梭,我看到工地上有许多一米多高的水泥管子,我想如果实在找不到便宜旅店,我只有在水泥管子中住一宿了。咦,天不灭曹,十点多钟我终于在一条小街找到了一个二十元的小店,不管啥条件总比住在野外强,简单洗漱后在一片蚊子的哄闹中睡了一宿。次日上午按约定时间,张记者同那位老乡过检查站来接我,他们找了一个当地年轻人,那人买了一堆荔枝,送给了边防兵,然后用自行车将我晃晃悠悠驮了进去。我到他俩跟前说:真够哥们意思,中午我请你们。到深圳城区后,张记者安排我与他住一起,然后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点了四菜一汤几瓶啤酒,其中有一盘鸡尾虾(我三十多岁还从未吃过这种活虾),买单时我要交钱,那位朋友问我:你知道这些菜多贵啊?我说不管多贵我得请你们,我能进来得感谢你们啊。
下午张记者就带我来到一家印刷厂,与工人们研究了画册事宜,因设计的太复杂,拼图过页多,一页纸上图片叠加,给印刷带来不少麻烦。但也没法改了,一是领导已审阅,前后顺序和各级人物、场景不允许改,二是重新设计时间也不允许。研究来研究去,只有这么印了,加钱也不可能,按期交活是不能动摇的。
从北国边陲鹤岗小城,来到中国已开发建设十年的深圳,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有联结“东方之珠“香港的大、小梅沙海滨浴场,有仅15元门票的中华微景观“锦绣中华”,还有国内最高层的国贸大夏。但我无暇观看这些迷人的特区风光,灯火辉煌的街景,每天只是在印刷厂和宾馆之间奔跑,认真观看印刷的每一个程序,仔细查检画页的质量,与热汗滚滚光膀子干活的工人们搞的很熟悉。每天来往途中经过一座好大的荔枝公园,正值七月荔枝丰收时节,树下有一片片熟透落地的果子,我当然不能错过这难得的免费品尝机会,大口朵颐岭南的特产美味。
在此10余天的时间内,我只到“锦绣中华”对过的“香蜜湖公园”花5元门票游览了一番。进门后有一只老虎横卧在草地上,花19元可以与老虎照相,我真想考虑摸着老虎屁股拍一张,但考虑到囊中羞涩,终生留下了“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遗憾。这期间我在宾馆还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散文《深圳特区漫笔》,送到了《深圳特区报》社,也不知是否发表。回来后交给矿区工会《金鹤》编辑部,受到编辑高鹏高度评价,并在当年《金鹤》杂志发表。深圳的印刷工人十分敬业,画册十二天印刷完成,我们已提前预订机票返程。500本铜版纸画册份量很重,张记者和朋友租来一台小车送到了机场。我在机场入口处看堆,张记者去找人托运。这一等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我焦急地看着还有半个小时就要登机的机票,眼睛不停的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就是不见张记者回来。我知道口袋里面只有100元钱,我也知道在深圳100元能买到什么东西呢。因为超载,机场不允许把这么重的书同机托运,张记者神通广大找到了接洽人,这才耽误了时间还多花了1000元钱。当时我把目光冲着北方家乡说到:“阿弥陀佛”。这也是我在深圳的第二次被感动。
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回到哈尔滨,处领导早就安排董军带着吉普车来哈接我和画册。哥们再度相逢真是百感交集。晚上从旅店出来吃饭,在哈德门饭店大喜过望的遇到煤建处老文友建行办公室主任刘世放,笑谈中便有了下面的诗篇:哈德幸会不是梦,人生能有几回成。风驰电掣归故地,山青水秀引诗鸣。昔日南下钦差曲,今日北归赤子情。煤建大业四十载,历尽艰辛笑脸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