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完美的人生
孔子说他不追求荣华富贵,那他这一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从下面这一章可以找到答案:
【原文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一章,文字简单,但意思却耐人寻味。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假如(苍天)能再多给他几年时间,让他从五十岁时就开始学习《易经》,那么,他这一生就可以避免大的过错、过失了。“过”既指过错、过失,也包括行为处事中不恰当的地方。我们知道,孔子是晚年才开始学习《易经》的,并且非常地着迷,认为读懂了这本书,就能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正确把握方法和尺度,就不会有“大过”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据说,他因为反复研读《易经》居然把串书简的皮条都翻断了很多次,可见,他对《周易》的推崇程度。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简略的了解一下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是上古时代一部建立在阴阳二元相对论基础上,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哲学著作。它将天地万物的运行性状归结为六十四个卦象,进行归类,推测前因后果,预测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在内的诸子百家之说的渊源,只不过取舍不同罢了。很显然,《易经》研究的是“术”,即行事的策略和方法,是指导人的具体行为的著作。
孔子是主张仁道的,这与《易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所谓的“道”主要是解决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的,而《易经》则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可以帮助人找到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不但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建立高尚的人格,而且还必须要有具体的生活智慧,这才是现实的人生。孔子是现实主义者,他不承认自己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不像那些宗教领袖一样,把自己放在一个大彻大悟的神位上,而是认为,包括他在内的芸芸众生,在一生中不可能没有过错,因此,他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因此,他才自觉地不断反省自己,努力使自己避免过错——至少“无大过”, 力求使自己的一生活得无怨无悔。

《论语》在讲述了孔子“安平乐道”的人生观之后,编入此章,很显然,目的并不在说明《易经》的重要和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而是在说明孔子一生的追求——他追求的是“完美的人生”——人格的完美、行为的完美,因此,可以说,孔子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完美主义者”!
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此,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极端认真,就是在诵《诗》、读《书》以及主持礼仪活动时,都用的是代表周朝官方语言的“雅言”(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而不用鲁国方言。(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
【原文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未完,下期待续)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