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状元故里
姜诗
中江是人文荟萃的状元故里。除《宋史》同《中江县志》的历史记载之外,最能令人信服的实物是至今仍辉耀在玉江边上的《铜陵纪胜碣》。该碣是北宋进士,曾任云南布政使、陕西左参议的王惟贤所撰。王也是铜山(今广福)人,他在碣中追怀乡贤时曾满怀深情地写道:“苏易简,国初进士第一,蜀斯文发祥权舆之地。”从有关史料得知,在今天德阳市所辖六个市、县、区历朝历代众多的文化名人中,只有苏易简是唯一一个状元。
苏易简22岁考上状元,中状元以前就在松树梁子的苏家大院读书。他是“铜山三苏”第一人,另两名是其孙子舜钦、舜元。他们三人的事迹都上过《宋史》,在《中国文学大辞典》中也有专门条目介绍,下面把他们三人向读者诸君做一个简略介绍:
苏易简(958—996),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易简考中状元以后,居家迁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任过礼部尚书累官至参知政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但是天不假年,易简38岁就撒手人寰,留下的著作有《续翰林志》及《文房四宝》,宋太宗赵光义很看重苏易简的才气,对易简评价很高,据史籍记载,他曾用煌煌御笔赋诗赐苏易简,其诗曰:“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今兮有几人,首书文章兮居翰林,儒名善守兮会缘夤。”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魁梧”,为人清介耿直,他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坛上同梅尧臣并驾齐驱的爱国诗人。《宋史》说他“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诗歌,一时豪俊多从多游”,当时的人称赞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也别有韵致。刘克庄评价他“二苏草圣,独步本朝。”
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魁伟”,为人清介耿直他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坛上同梅尧臣并驾齐驱的爱国诗人。《宋史》说他“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诗歌,一时豪俊多从多游”,当时的人称赞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也别有韵致。刘克状评价他:二苏草圣,独步本朝。”
苏舜元(1006—1054),号才翁,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为人重气节、善草书。张舜民在其所著《面墁录》中云:“本朝草圣,少得人知名者舜元。”苏东坡评价舜元草书时说:“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舜元著作有“才翁集”一部。
读者也许会问“铜山三苏”同“眉山三苏”生活在同一时代,祖籍又都是在四川西部,可“铜山三苏”这三位文坛俊彦远没有像“眉山三苏”那样在故乡留下更多吸引人入胜的奇闻轶事呢?据德阳市管锡庆先生考证“眉山三苏”平均年龄65,而“铜山三苏”英年早逝,只活了42岁,他们生活同创作的时间比“眉山三苏”少了23年,这要少创作多少诗文。再加上“铜山三苏”常年在外为官,苏易简子考取状元后便离开铜山,远赴开封作官去了,正如王惟贤在《铜山乡贤祠记》中所说的那样“苏门赴汴后”就很少回家,只留下空落落的苏家大院,只留下冷清清的读书台。舜钦、舜元出生在开封,作官在外地,也很难回故乡一次,所以他们在故乡留下的雪泥鸿爪不多,不像“眉山三苏”那样留下很多的文坛佳话,产生了很远的社会影响。
玉江石刻群是古铜山遗址上最灿烂的文化宝库,有很多富有文献价值的石刻艺术珍品。据文管部门统计,石刻群计有石刻26处,碑碣、诗文、题辞、图画一应俱全。这多彩多姿的石刻分别产生于宋、元、明清各代,其中尤以南宋为最多。石刻字体多种多样,字迹精美,楷、行、隶、籇诸体皆备,由于时间较短,未能深入欣赏,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
第一是精美的摩崖石刻《铜陵纪胜碣》,这块碣携刻在玉江左岸,由广福明宦、明代学者王惟贤撰写,计1124字。王为官清正,仰慕乡贤,精心撰写了这篇碣文。文章概述了铜山的风土人情、文物胜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着重介绍了“铜山八景”。碣文至今保存完整,且文章、书法携刻都极其精湛,堪称“三绝”,且有很高的史料同审美价值,现已定为县级文物。
第二是风骨凛凛的苏公笔。苏公笔屹立在玉江飞来石上,是家乡人民为颂扬苏舜钦深宵秉笔、犯颜直谏的硬骨头精神而立的。苏舜钦一身最值得敬佩的是他的忠肝义胆,一片丹心,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他敢于锊胡须,向皇帝犯言直谏,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越级击鼓、慷慨上书的行为激怒了一大批大权在握的高官显宦,最后落得被贬官削籍,晚年流寓苏州,建沧浪亭以诗酒自娱。苏公笔就是后人为颂扬他的这种敢于坚持真理冒死上书的浩然正气而立在玉江河畔的。
第三是昭示后人的《风火家人卦》,据传这是宋代名臣司马光教育后代的家训,又称“司马温公家人挂”,据1715年版《中江县志·古迹》载“走石,在铜山玉江中,逆流石上,司马温公题刻风火家人卦于此。”但据后来学者考证这一石刻,实非司马光亲笔所题,而是后人出于对司马光的景仰,选用司马光的话“临幕刻石以垂训世人”。那么究竟是谁委托司马温公之名而镌刻的呢?这人是宋理宗对铜山县令赵夷夫。他有文采,重教化,喜欢刻石为铭,至今仍印在当阳石上的赵夷夫亲笔题写的一首七绝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赵在诗中写到“当阳胜好溪山,翠滴温公宝墨斑,线溜一泓凉意足,须臾肘寸遍人间。”在这里,一个“翠滴温公宝墨斑”就有意无意地给我们透露了其中的秘密。
第四是风情万种的《美女晒秋图》。在清澈见底的玉江河中,有一副半出水面的精美石刻《美女晒秋图》,图上形象逼真地刻着一群披发跣脚的裸女,迎接着绚丽的晚霞,在柔柔的江水中戏水晒秋。只见这些浴女一个个青春焕发、神采飞扬,全身充满无穷的活力朝气。她们的笑靥灿然若花,肌肤嫩白似雪。她们或俯或仰,轻颦浅笑,顾盼生姿,行若无人。她们无所顾忌,自得其乐,浴的那样自在,浴的那样开心,同西双版纳一带傣族少女在夕阳放锦的时刻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泳一样富有生活情趣,一样引人入胜。谁说铜山人思想封闭、缺少浪漫气息,这幅晒秋图就充分表明铜山人最会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漫步状元故里,徜徉玉江河畔,观赏石刻精品,吸取先圣灵气,不由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铜山古城因“三苏”而名声远播;清清玉江因精美石刻而闻名遐迩。在这遍地是诗歌,到处是散文的状元故里,我真想多停留几天,探访更多的“三苏”遗址;吸取更多的状元气息,写出更多的诗歌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