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经历乃人生天赐之财富
孙述考
2021.8.24日10时36分一11时33分作
吾青年时代之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故,农村为吾母壤。农村之自然环境、万物习性、农业特点、劳动方式、风俗习惯,了如指掌。故,农村不唯吾故里,亦吾之母校。此母校,非官署之校舍,而以天地为穹庐。天地之大,自然之广,万类之盛,气候转换之明晰,农业劳动之艰辛,民风之淳朴,大小节日之隆重,此乃人生无比珍贵、无与伦比之财富,非城市之人所能经历感受。
犹记年少时,或与成年长者,或与伙伴同窗,或独自一人,入草径旷野,观花赏草,逐蜂追蝶,奔跑号呼,展臂跳跃。或临河近池,观鱼戏游,掷石观纹,援竿垂钓。于三伏日,泳于池塘,悠游河面,笑声朗朗,无忧无虑,畅快之极!故,野之花色、花形、花名,无不知晓,野之草色、叶形、草名,无不洞熟。野外之虫,虽繁杂不一,皆能一一称其姓名。水中之鱼鳖虾贝,无不耳熟能详。更知可食之野菜之味,于人之裨益,并闻听默记之大致药性。此无不脚触手摸,知其单薄或浑厚,柔绵或刚刺,嫩老之殊异。

农村之大,不唯村大人多,屋舍聚集,延绵百代,除姓氏有别,宛若一家。更有天阔地广,阡陌交通,田畴俨然。山处东溟,隐约可见。朝晖夕阴,山色更易。朗日晴霄,可察山峦历历,重重叠叠,色呈五彩,遐迩不同。近观田亩平阔,稼穑于春葱茏茂盛,于夏麦田盈厚,金浪起伏。于秋收之季,豆田黄灿,豆荚如鼓。玉竿须老,苞米挺硕。薯叶斑驳,薯大如瓜。棉杆干坼,棉朵如雪。高梁俊拔,红穗高挺。谷叶如焦,金穗低垂。满地皆丰收之景象。但看农民忙碌,喜气盈面。家粮充实,五谷丰登。农村夏收秋获之季,人累心悦,大约延月余。此节入农村,大道小路街衢,无不成晒谷之坪,农村之特色也。待颗粒归仓,禾秸成垛,道路街衢,又整洁一新。若逢雨冲洗,更是一尘不染。
吾幼年之时,见成人之为稼穑之事。吾童年之时,渐历农业之事。吾少年之时,参与农业耕播与收获。吾青年之时,以整劳力而为之。故,农桑稼穑,人非亲见而不晓,非亲历而不知其甘苦劳顿,非知非历而不知从事农业之不易、农民之不易,知农民之不易而方知生活之节俭,方晓“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内涵。故,吾今日已愈中年,饮食无不节约,缘于此也!故,吾常书农村农民农业之宏篇,畅叙农村发展之路,农村经营之道,增加农民福利之建议之原因。
以此观之,人生于农村,乃天赐之福。不以为耻,当以为荣。不以为卑,应以为傲。古往今来,大凡帝王将相,居多出自农村。经历农村之王侯将相,方有人生厚实之根基。万物必有根也,无根不能生,根不深,枝不繁,叶不茂。故,毛公深思熟虑,知建国后城市知识青年之缺憾,号召知识青年之农村去,上山下乡,接受农村之再教育。将课堂搬进自然,锻炼手脚,增加技能,培育劳动光荣之情感,彻底抛弃儒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之错误思想!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与党之号召,奔赴农村,与农村亲密接触,向农民虚心学习,同甘共苦,斗志昂扬,谱写出一曲知识青年改天换地,意气风发之时代凯歌!

农村实乃宝地贵壤,今日农村农业应引起国家足够重视。国家制定扶持农业发展之优先政策,对农村实行整体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农村,绿色生态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大力科学发展农村蓄牧养殖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品类众多之特色企业,改善农村居住、教育、购物、医疗卫生、休闲锻炼娱乐之环境,全面合理安置农民于家乡农村就业,大力提高农民工作待遇,大力提高农民生活福利!农村之上,大有文章可作,大有前途可为也!
然,几人视农村农业为贵?几人视农民为尊。因无此思想,更无高瞻远瞩。大力并廉价收购农民土地,罔顾国家耕地红线,剥夺农民种地糊口之根本。买地卖地成风,圈地占地大建住宅出售,诸多企业亦转至农村买地。农村人口大量流失,涌向城市。中青年已余寥寥无几。剩余留守皆老弱病残。进行城镇化改造之农村,农民失地,无地可种。无业可作,靠救济粮度日。从自足自给至领卖地之微小之补贴,何以度日?且此种农村农民,不在少数!国家当尽快明察调研,改变当前城镇化后遗症之局面,严格制止农村卖地废耕之乱象。自国家顶层,制定振兴农村,发展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之长期规划!
农村極待拯救!农村前景无限!农业天地广阔!农民前程似锦!

论农民的地位
孙述考
2021.8.22日10时46分一11时57分作
在各行各业中,农业是一切行业之首。这也决定了农村的地位和农民的地位。农村是农业的基础,没有农村就没有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农业。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国家也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供应,国家就不复存在。所以,农村、农民、农业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以,古人把农民称之为国家存在的“衣食父母”。这个称谓也强调了,农民不仅是国家“吃”的父母,也是国家“穿”的父母。没有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工业就没有原料制造。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农业、工业,就没有商业。商业又在农业和工业的下游。所以,在封建社会,古代历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农桑”。这个“桑”就包括桑麻。种桑养蚕做丝织品,用麻做粗布短褐,这就是指织布做衣,解决天下“穿”的问题。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从来不敢小觑。但历史又出现了一种错误的逻辑,或错误的农业观、农民观。明明知道国家的存在、运行离不开农村、农民、农业,但在收取了农民从土地上,用辛勤的汗水生产出来的粮食、肉蛋、布匹之后,又反过来,歧视农村,鄙视农业,瞧不起农民。这种把农民看得低人一等的思想必须受到批判!蔑视农村、农民、农业的错误思想必须得以纠正!

一个国家,什么人占大多数?农民。农民和工人的地位谁在前谁在后?从客观上讲,农民在前,工人在农民之后。孙中山在1924年1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用“农工”,而不是用“工农”,这个顺序是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国家的性质,把工人阶级提高到一个领导地位,是从特殊的历史阶段,工人阶级从文化程度、思想觉悟方面在革命斗争期间和新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作用给定位的。而从中国的人民的构成来看,农民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随着新中国建国七十多年来文化教育的广泛普及,农民仍然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党政领导干部产生的摇篮!农民的子女通过学习,锻炼,选拔,成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人的来源,和党政干部的来源。
历史上,封建社会剥削农民,搜刮农民土地上的所得,搜刮民脂民膏,压迫农民,让农民民不聊生,甚至背井离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无论在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公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包产到户”,土地从集体所有到个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拥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农民没有离开土地。“城镇化”,在探讨农村和农民向城市化转变的道路。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农民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没有了经营的土地后,农民怎么办?八亿农民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很显然,单靠进城打工,不是全面解决城镇化农民的最好办法!如何带领农民在农村土地上,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并全面提高农民各项福利!!这才是中国今后最好的出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让农民以农民为荣,充分体现出农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作为中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是中国一个首要问题。农民从建国至今,是养育国家的最根本的阶级。作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性质,农民的生育、教育、就业、生活、看病、住宅、养老、殡葬等各方面问题,怎么来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农民的地位、福利与幸福感?因此,一个国家的富强,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富了,其次,再看工人阶级是否富了。
今天,论农民的地位,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