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英才为我用
文/朱双顶
古时侯,对人才的认识就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争夺之中,形成了一套识才、选才、用才之道,今天读来,仍令人倍感启迪受益。
《淮南子•氾论训》中给予了古人的用人见解,认为:人有大的美德,不去过问他的小节;人有大的荣誉,不要挑剔小的毛病。牛蹄大的小坑,不能生长出大鱼;蜂房里容不了天鹅的蛋,小的形状包容不了大的形体。在人的性情中,没有不存在欠缺的地方。如果他大的方面值得肯定,即使有小的差错,也不能够成为他的拖累。假若他大的品行不好,即使得到乡里的赞誉,也不能够授以大任。像春秋时的颜啄聚,是山东梁父的大盗,后来却成为齐国的忠臣;象春秋战国时的段木干,是晋国的牲口市场经纪人,却成为魏文侯的老师。这两人不因品行有缺陷而不堪大用。像季哀(不详)、陈仲子(战国时齐国约著名思想家隐士),为树立名节保持行为高尚,不进入污浊国君的朝廷,不吃乱世的食物,于是饿死了。这是小的才略举用而大的才略废止,保证不了国家的不被灭亡、家族的不被断绝。所以小心谨慎的人干不成大事,诋毁他人品行的人不能被众人容纳。《淮南子•氾论训》中的用人观,就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用其大德大才,而容其小过小错。

北宋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三家分晋》中,就人才的认识,给出了自己的史论。他评论说:
一是人的才与德是两回事,才是人的“聪察强毅”,德是人的“正直中和”,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将德与才一概而论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二是人分四种,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三是挑选人才的方法是德为先,如果找不到圣人与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处处行善;小人持有才干来作恶就无恶不作,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虑生翼,危害极大;愚人尽管想作恶也智慧不济而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易被制服。
四是现实情况往往是小人易被重用,因为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再考察他的品德。
司马光由此得出结论: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去,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智瑶,春秋末晋国国卿智宣子之子。他在被立为继承人时,遭到族人智果的坚决反对,说:“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精于射箭驾车、技艺精通、能写善辩、坚毅果敢,然而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凌驾别人而做不仁义的恶事,谁能与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一定灭亡。”但忠言逆耳,智宣子仍传位于智瑶。果如智果所说,智瑶继位后,贪得无厌,一而再,再而三,谋夺韩、魏、赵三家之领地,结果最终被三家联手打得大败,被杀身亡,领地也被三家所分,历史就这样地开启了战国七雄之争。正是这种情况,令司马光有了历史的感悟,写出了上面有名的人才史论。

关于对人才的认识,南宋大学者洪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在《容斋随笔•天下有奇士》中认为:“天下并不缺乏具有雄才大略的智识之士,每当社会动荡不安之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必定会涌现出奇谋、划异策的高人,这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轻易地查到。比如先秦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和弦高,沉着冷静地定计,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洪迈还在《容斋随笔•秦用他国人》中,说秦国“最初与秦商讨大计、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国把国家托付给他们,没有一点疑心,所以就取得了天下,便是这些人的力量”。
其实,在秦国也发生了驱逐客卿之事,只不过是行将开始时被李斯谏阻了。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原来秦王欲借“郑国渠”韩国人用间事件,欲驱逐一切东方来客,李斯也名列其中。于是李斯就给秦王上了《谏逐客书》,他从秦国先祖用外国人才立国开疆说起,最后指出:“不出产于秦国而又的确值得珍视的东西多得很,不生长在秦国而又的确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也多得很,您今天却把他们赶回去帮助敌国,孤立自己而壮大敌人,既弄得自己国内空虚,又在其他各国树立了许多敌人,这样搞下去,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秦王一看立即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取,采用了他离间六国之计谋,才有了秦吞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功。

关于用人的重要性,刘邦更有自己的感悟。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天下基本平定后,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说:“请各位诸侯将领,都对我说真话。你们说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众说纷云之后,刘邦大言不惭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打败。”这实在是一语中的,五年楚汉之争,刘邦对项羽是逢战必败,而最终却一战垓下而成功,正应了那句“得人才者得天下”。
对于如何去选人,唐太宗李世明可称得上是高人。据《资治通鉴•贞观治道》记载,贞观之治开局,唐朝急需大量人才,于是太宗让封德彝推荐贤才,结果过了很久也未见他推荐。太宗感到好奇,就质问他是怎么回事,封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如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太宗不悦地开导他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所长,古代国家达到大治的,难道依靠的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人才吗?应当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冤枉天下所有的人呢?”
古代的识人选人用人之道,有天下英才为我用之势,虽已事过境迁,但其留下的史实却成为明镜之鉴。今天我们坚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是不是就有他们的影子呢?
二〇二一年五月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