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播讲人:幺妹,原名:赵惠琳
“大树将军”
在一个“方阵”里排第一,意味着离上一个“方阵”最接近,往往会被议论是低授了、“委屈”了。许多年来,围绕大将粟裕与上将萧克有这样的声音。那么,他们自己觉得委屈吗?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平日常轻车简从。某日着便服至医院探视夫人,因不到探视时间,被阻,将军即怀抱一兜苹果坐在病房大楼外台阶上静候。
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是这位沙场名将一向的作风——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认为,年长于自己的张鼎丞在很多方面都优于自己,是长辈、是上级,若张鼎丞担任司令员,自己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工作,会更有利于党的事业。在他的再三恳请下,最后中共中央重新进行了任命。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东野战军众望所归的统帅,陈毅继续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更合适。
1955年,尽管档案中没有留下讨论粟裕授不授元帅的相关记录,但粟裕的多位老战友、老部下,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都说:粟裕曾主动请辞帅衔。
萧克将军有一个特色是其他将军绝对无法比的,他是开国将军中惟一拿了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萧将军能诗擅书,被海伦·斯诺称为“军人学者”。30年前,董保存恰是萧克长篇小说《浴血罗霄》的编辑。他记得,当年为修改《浴血罗霄》随将军回到旧时“闹红”的地方,每至一处都围观者众,儿童奔跑追逐,大喊:“萧克!萧克!”官员斥责撵之,将军却道:“不碍,名字就是叫的嘛!”
熟识了,说话也就随便起来。董保存知道萧克是一位“老资格”——曾经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晋察冀的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堪称一路“诸侯”;同时也知道他多年从事军队教育事业。他曾问将军:从“山头”讲,您是一个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从“资历”讲,您1926年入党,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1955年给您授了上将军衔,您当时心里平衡吗?将军反问:“你知道‘大树将军’的故事吗?”
董保存不知,将军让他去拿《辞海》,查“冯异”。
东汉有一将军冯异,大功告成论功行赏之时,他却退避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古人尚且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在萧克的履历上,“官越做越小”的时候不止一次,他总是服从组织调动,从无怨言。
几十年后的今天,忆起这位百岁将星,董保存仍不免感慨:将军长寿,心胸宽广是重要原因!
与萧克一样的著名长寿将军还有被称为“孙胡子”“孙行者”的孙毅将军。授衔之前他给组织写信:“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绝不是为了升高官、享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奉献了!”
吴东峰谓孙将军长寿之秘诀是无私。晚年,将军衣旧军装、穿解放鞋,无官气,喜串门,与左邻右舍、街坊百姓无分老少,皆可亲切攀谈。一次,孙将军至河北某县武装部看望当兵的儿子,军区司令闻之,忙派人来接,将军说:“告诉你们司令员,我这次是来看望儿子的,没有公事,就不打搅你们了。”说罢背上行囊步行至儿子单位。将军家与某菜站和副食品店相邻,每临春节前,蔬菜无处可堆放,将军说:放我家院子。此后十余年如一日,年前的将军小院白菜大葱堆积如山。
在1955年大授衔的舞台上,千余位开国将帅、数以万计的指战员,类似自请降衔的故事还有许多,不争不吵、“给什么都行”的革命军人更是比比皆是——
1930年入伍的老红军孔庆德将军说:“评衔问题,我个人意见是服从上级,给个什么算什么,能授予校官就不错,大校也行,上校中校都行啊!”“无数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包括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六安兵变的组织领导者,还有数不清的指战员、战友们,他们没能看到建立新中国的最后胜利。比起他们,自己太幸运了,应该知足,否则愧对先烈。”
39军副军长颜文斌也是老红军,而且是负伤最多的将军之一,全身上下共18处战伤。长征中,一枚手榴弹在身边爆炸,弹片钻入右臂,骨折筋断,肿如馒头,是卫生员将他绑在树上,以刀割肉,硬将弹片撬了出来。1955年,因其任现职时间与规定的差十几天而不能授少将衔,有人劝他去找一找,他说:“为了自己肩上芝麻绿豆大的星,伸手向组织要,不光彩!难道我爬雪山、过草地,吃苦流血就为了这颗星?”他愉快地接受了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还有一些将领,已评完军衔,但在授衔前,因工作需要,调离军队,有的离授衔只差几天,但他们二话不说,放弃了授衔的机会,奔赴新的岗位。正所谓: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1955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再次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受阅部队指战员全部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着肩章、领章,格外英姿飒爽。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从此我国的军队就正式实行军衔制度了,这是一个新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