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夕阳红

一一记退休干部郭多武二三事

文/薛立兴

位于六盘山系未端乔山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西观山神奇的瓦罐岭,从古到今演绎着众多动人故事。
从省交通系统退休返乡的扶风籍党员干部郭多武满怀“三农”情结,报着对党忠诚,对民负责,传承红色文化,振兴乡村经济的雄心壮志,在花甲之岁夕阳更红。他说遍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感动了领导,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争取并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修筑盘山水泥公路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4000米,并在号称扶风“红旗渠”的当年黄堆人民公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指挥部住址修建砖泥结构建筑物1500多平方米。开发瓦罐岭景区面积1289公顷,森木木覆盖率达到90%。在景区栽植树种植物有刺槐、油松、侧柏、黄栌等700余种。景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金钱豹、红腹锦鸡等动物146种。细观景区山苍林茂,树木蔽日,气候湿润,空气清新。春季槐花飘香,山花烂漫,夏日绿浪滾滾,凉爽宜人,秋天万紫千红,秋高气爽,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十万人次。

初心永铭历艰辛

不忘 初心志更坚,历尽艰辛创业难。退休党员干部郭多武,从小生长在乔山脚下,上小学、初中阶段,他的学杂费全凭课余假期上山挖中草药收入。他对家乡西观山瓦罐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有着城里人难以体会的情感。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黄堆公社党委领导下,在此地修建的解决广大群众人畜引水工程一一扶风红旗渠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情有独钟。郭多武曾在县人大机关工作期间和当年该引水工程总指挥陈林在一个单位,他经常聆听陈林老人讲述当年创业的故事。耳闻目染,暗下决心在退休之后干一番传承红色精神,建设教育基地,不忘初心的动人事业。

说起容易干起难。郭多武经过去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实际考察,收集瓦罐岭民间故事和神奇传说,请教专家学者论证,争取并自筹资金,邀请工程技术人员对上山道路和高压线路等勘察设计后,开始了艰辛的、为期两年多的修建上山公路和架设高压线路工作。特别是在开拓修建6公里多盘山水泥公路过程中,没有资金,他用积蓄和养老金支付,没有电,就用自购的柴油发电机发电,夏季下起暴雨大雨时,满山遍山泥石流淹没了新修的路基,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郭多武手拄木棍,高一脚低一脚趟着泥石步行十多里山路下山,走到山下家中时,他整个人都成了泥人,这对一个花甲老人来说的确很不容易。当记者问起是什么精神支撑他时,老郭豪迈地说:“是自身责任,是家乡情结,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爱党爱民的深情厚意支撑着我干这番事业。”

神奇故事感人心

据有关史料、知情人士和郭多武先生介绍,瓦罐岭曾经是西周时期姜子牙与闻太师大战的古战场。这座山有一岭名曰“子牙岭”。相传在西周初,姜子牙未出道前在此诵经传道,以捏泥瓦罐为生,谁家困难,遂送瓦罐周济,后来此山岭被民众命名“瓦罐岭”。姜尚(子牙)便成了扶货鼻祖,瓦罐岭是扶贫救济源头。瓦罐岭精神是“德”文化的标本。解放战争时期是扶风地区北山游击队秘密活动基地,是地下党向陕甘宁边区护送优秀青年、枪支弹药、医疗用品的秘密通道。建国初期,这里是五十年代大炼钢铁的主战场,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扶风红旗渠一一瓦罐山气穿山引水工程大会战之地。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是由时任黄堆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副书记(后任书记)陈林指挥建设的经典工程。此工程从1976年开建,举全公社之力,大动员、大上劳、大会战,釆取人扛肩挑,硬打硬挖硬钻的土办法,奋战四年六个月,穿山凿洞1107米,修渠6300米,架设高压线路7500米,完成土方8万多方,石方3·4万方,投工18·4万个,总投资4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万元,自筹资金2·9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人们美誉“救命水”,以此诞生了著名的瓦罐岭精神。此地广大群众在纪念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修建30周年之际,树碑立石,并为当年担任工程总指挥张志孝、陈林披红戴花,分别赠送“人民楷模”牌匾,以示表彰颂扬。

弘扬精神创建红色教育基地

经过郭多武同志千辛万苦的努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之际,宝鸡市农学会瓦罐岭生态农业分会、姜子牙文化研究会挂牌仪式在扶风红旗渠发源地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举行。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饮水思源不忘本,三牛(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科教)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红色教育瓦罐岭,台上台下不忘根。

此次活动参加领导有市县有关部门宝鸡市农学会副理事长上官金虎、咸阳市交通局原副局长陈军宪、扶风县文旅局局长张炳利等出席了挂牌仪式。宝鸡市、咸阳市、扶风县及全国各地文化研究学者和文艺界名家28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挂牌仪式由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创建人、宝鸡观山生态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多武主持。活动时期,举办了生志文化研讨会、名人书画展,观摩了周原文化古迹等活动。
在釆访时,郭多武对记者说:“我退休后,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瓦罐岭精神,以体现践行我们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他表示,要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学好党史,悟透思想,牢记使命,老有所为,充分发挥陕西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传承精神,喚醒情感记忆,升华生命境界。充分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的平台载体作用,真正把它作为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引导广大干部党员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带头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切实“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让自已践行“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的诺言在有所作为中夕阳更加红,晚霞更辉煌。

作者简介
薛立兴1971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乡镇和县级部门任领导职务二十多年;2015年4月退休,曾先后任县文联副秘书长、县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党支部书记、百合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县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等职。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员,扶风县文联副秘书长、百合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宝鸡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380余万字;著有文集《周风秦韵》、散文集《牵挂的味道》《古韵扶风》等7部,参与主编《宝鸡市计划生育志》《天南地北扶风人》(1一2集)等。文学作品入选国家省市30多部选本。曾获1999年《陕西日报》旬邑杯新闻摄影一等奖、宝鸡市委宣传部故事散文征文一等奖和国家省市县文学、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百余次。他先后被荣获“宝鸡市十大微信人物”、“十大公益爱心老人”、“百姓读书明星”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