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中.

张良(剧照)

作者/徐甡民 系上海市多家知名纸质媒体和
解放日报原《朝花》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曾被聘为市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克勒文苑】名家历史文学佳作&职场官场篇‼️→《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中.张良“说”刘邦和齐国大臣淳于髡的神鸟之说■作者/徐甡民
古往今来,在职场官场上“能说会道”,那太重要了。这能说会道,还不仅仅是耍嘴皮,真是要说出道道,从而让人心悦诚服,特别是能让老大君王认账。这样的善说,实际上是得自于自己的真知灼见,然而还要有敢于进言的胆魄。

☛中.张良“说”刘邦和齐国大臣淳于髡的神鸟之说
==
===【正文】:▼▼▼===
给领导提意见,特别是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有理”很重要,而“有节”同样非常关键。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秦国都城咸阳。秦皇宫内宝物环绕,美女成群,刘邦乐不可支,好不快活。樊哙见此,十分不满,冲着刘邦一通嚷嚷!刘邦非但不听,还很不高兴:老子连年征战,如今大功告成,“放松”一下又有何妨?随后樊哙将情况而担忧告诉了张良。

张良来了,他对刘邦说,秦朝暴虐无度,主公兴兵伐秦,不可沉湎于暴秦的声色犬马……主公觉得,眼下与项羽相对,有几成胜算?当时的形势是,刘邦与项羽虽有约定,谁先入咸阳谁为王,但是这种事情嘴上说的不算,最终要由实力说了算;刘邦当时率部10万,项羽统军40万;何况正是项羽在正面牵制消灭了秦军主力,才使刘邦得以迅速挺进关中。难道刘邦这就以为坐稳了“王”的位子了么?冷静的劝诫,令让刘邦陡然警醒;他随即封秦府库,撤出咸阳,“虚位以待”。

此后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杀刘邦,一个原因也正是因为刘邦这件事情做得“上路”。
张良“说”刘邦,道理很硬,言辞却很恳切,与樊哙怒言批评的效果截然不同;不然这历史就不知道会怎样演变了。

战国时,齐威王继位。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诸侯并侵,国人不治。”形势复杂严峻,政局岌岌可危。可是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于女色和娱乐,群臣虽然焦虑,却不敢进言劝谏。这时候大臣淳于髡面见齐王说事了,淳于髡问齐威王:“大王,听说国中有硕大的神鸟,栖息在皇宫的大殿之上,三年了既不飞也不鸣,主公您觉得这是什么情况吗?”其实淳于髡这次面见齐威王,并非贸然行事。如果豁出去慷慨陈词一番,继而指责君主玩物尚志,那也行;问题是这很可能激怒齐王,然后就是事与愿违。所以这次面见齐王,怎么说话就太重要了。

同时淳于髡事先也对这位新主进行了仔细观察,感觉他并不像是个胸无大志的昏庸无能之辈。于是淳于髡便用神鸟的比附对齐王做了点拨激励。齐威王心有灵犀,也是觉得到发威的时候了,再加上这淳于髡的话也说得让“寡人”受用,于是他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呀呀,主公就是这样的神鸟啊!淳于髡的说辞收到了效果,齐威王振作起来,整顿吏治,发兵御敌,进而成为战国七雄的强主。

淳于髡的神鸟之说,是不是有点儿套路子拍马屁的嫌疑呢?其实善说以劝谏与巧颜令色的拍马屁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让君王纠错,而后者纯粹只是对领导的阿谀奉承。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被称为一代贤后(剧照)▼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有一次就体现了这种区别。(选自《古人职场那些事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未完待续*^o^*{下接►【克勒文苑】《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下.■徐甡民}

>>>>>>>>>>(END)
撰 稿:徐甡民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书照)


《古人职场那些事儿》精彩文摘欣赏(如下)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李斯、张良、魏征的“善说”》中■作者/徐甡民
2021-08-23 19:22:52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