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侯 抒 怀

成都,古称蓉城。五一期间到此一游。
因为崇拜诸葛亮,便仰慕武侯祠。
到蓉的第一天选择的第一个去处,便是武侯祠。
成都是一个历史名城,亦是一个文化名城。自秦汉以来,虽蜀道艰难,但文化与中原仍密不可分。
而且发达程度不让中原。
如,释家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道家有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青羊宫;儒家则有以刘关张、诸葛亮为代表的强调蜀汉正统,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
且历代名人辈出,如李白、杜甫、三苏和现代的郭沫若等等,真个是群星璀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倒是依旧,“城外”却已变成了市中心。

如今的“锦官城”比起杜甫的那个年代已不知大了多少倍,但武侯祠仍然是这座美丽的历史名城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现代化商业气息很浓的大街上,一座巨大的坊壁赫然耸立,高高的古式旗杆上,隶书“诸葛”二字的杏黄大旗时而垂卷,时而招展。
错节盘根的古树浓荫下,一座三门的古殿朝门大开,不禁使人一下子产生了时光倒流的错觉。
武侯祠占地56亩。祠内古柏苍松,殿宇重重;奇石异草,碑林钟鼎。古朴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

正殿左侧有三国文化陈列馆。陈列着大量秦汉三国出土的刀枪剑戟、秦砖汉瓦和陶壶石俑。
这些灰头土脸的文物在严密的保护下伴着橱窗里幽暗的冷光,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漫长的被尘封了的历史。
在紧邻的奇石盆景园里,近百幅套彩石刻的连环画沿画廊一字排开。
每一幅画都讲述着一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从黄巾起义、群雄纷起,桃园结义到姜维自戕、三国归晋。百年风云尽收眼底,令人感叹。
武侯祠五重五进,规模宏大。
前殿供有赵云、黄忠、马超、庞统和蒋琬等十四位文臣武将的真人般大小、栩栩如生的塑像;中间的大殿祀的是刘备,两侧的偏殿祀的是关羽和张飞;最后的那个殿才是祀诸葛亮的大殿。
像这样君臣合庙而祀,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武侯祠的后面是葬有汉昭烈皇帝刘备灵柩的惠陵。
怎么说这个地方也本该叫“昭烈庙”。但古往今来这个地方还是被叫成了“武侯祠”,可见诸葛亮在人民的心目中地位之重!
中国有几十个“武侯祠”,第一个建成的武侯祠是在陕西汉中的勉县。
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抱病六出祁山伐魏,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的墓也在那里。
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
可是人们心目中最认可的,还是成都的这个武侯祠。
诸葛亮文兼武备,有旷世之才。
他未出茅庐便已通晓天下大事。

他的“隆中对”是奠定三国鼎立、使刘蜀雄踞西南的济世良策。
难怪刘备要视他为肱骨臂膀,甚至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特意叮嘱他,如果这个阿斗实在扶不起,便请丞相“取彼而代之”!
当然,刘备也是一代明君,这样的君臣关系,这样的托孤方式,也是旷古未有,后无来者。
史记诸葛亮在受托之时“叩头流血,恸不能言”,发誓要效忠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侯祠里赞美诸葛亮的歌赋楹联很多,多到目不暇接。
有些人们很熟悉,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郭沫若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甫吟”;董必武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而最有名的是清人赵蕃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反映出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
他深谙“以威慑人”不如“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很注意约束军纪,收服人心。
他对夷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最后使得西南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
他廉洁奉公,“不置恒产”;赏罚分明、言出必行,致使马谡失守街亭后“死而无怨”;李严、廖立这些被他重罚过的官员闻知丞相病逝时“大哭不止”,欲“以死相随”。

蜀国的许多重要将领,如黄忠、姜维都是降将。马超则是收服的败军之将。但都能为蜀所用,而且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他晚年潜心收服的魏将姜维还秉承他的遗志,九伐中原。
蜀被魏晋灭亡后,姜维还以假投降的计谋在魏晋的两员主将邓艾与钟会之间施离间计。
败露后,姜维从容自戕,追随他的老师去了。

千百年来,人们所以敬仰诸葛亮,就是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史书上多以蜀汉为正统。因为刘备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诸葛亮才肯出山辅佐。
受蜀汉正统意识的影响,蜀灭之时,蜀军浴血死战、宁死不降。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是率部死战,以身殉国的。
只有那个刘禅,当了亡国之君,还恬然说:“此间乐,不思蜀。”
早知如此,赵子龙在长坂坡的百万军中就不该拼死救他。刘备也该把他摔死。现在武侯祠中没有他的牌位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刘禅有个儿子刘谌,此人倒是个血性汉子。

他见苦劝无用,父皇执意要降,就沐浴焚香,拜了宗庙,先用剑刺死妻儿,然后愤然自杀!
他死后被谥为北地王,在他祖父刘备的身边享受千秋祭祀。
惠陵之侧有四川军阀刘湘的墓。
墓碑的鎏金大字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

刘湘常自诩是蜀汉后裔。这些军阀在内战中口碑不怎么样,但打起日本人来却不含糊。
1937年,三十万川军誓师出川抗日。
在冰天雪地中将士们仅穿单衣草鞋行军宿营,每日都有士兵冻饿而死。还未与日军接战,即已减员甚众。
或许是受蜀汉正统思想的影响,或还有“袍哥”忠义思想的感染,川军中竟然无人叫苦脱逃。

川军在刘湘、王陵基、邓锡侯等将领的率领下以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死拚。
藤县一役,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藤县,与数倍于己的优势日军血战一个星期。
城破之时,王师长亲率所有能动的残兵向日寇发起最后的惨烈冲锋!王铭章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目睹师长之殒,四百余名重伤员即以手榴弹互炸,全体牺牲!

刘湘在“七七事变”时已是重病缠身,他不听苦劝,执意抱病亲征。以致在前线吐血身亡,年48岁。
刘湘去世前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则川军一日誓不还乡!”
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川军将士每天升旗时必要将这遗嘱齐诵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八年苦战。川军健儿伤亡多达64万余人,仅战死沙场的将士即达264000人!

光阴流淌,逝者如斯。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景仰诸葛亮、纪念诸葛亮。
这种景仰和缅怀岂止是仅仅为诸葛亮一个人,分明是要在血脉和骨子里传承那种无法改变的“华夏大一统”、“国家至上”的民族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