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官历史沿革
徐杰东
一、古代冯官
冯官,在泰州城西北方向十五里,古代一直是泰州治下的一个村庄,今隶属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称为“冯官社区”。
冯官,在过去的泰州志书、泰州地图上一直称为“官庄”。
官庄的历史至少有七八百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官庄曾经先后村庄西边田野里(如今已经建房了)发现三口宋朝古井。一口古井在今十三组老书记周友发的天井里,当时参加挖掘的有村民阮麻子(外号)等人。另一口古井,在其西北处不远,即今十三组村民周才宝家东边的小河里。周才宝等人小时候游泳时还站到井里摸鱼,这时候井内的水比外面的水还凉得多。第三口古井,是村民张瑞田劳动时发现,当时参加挖掘的还有村民郑笑吾(已故),他们用小船装了许多井砖回来。张瑞田运回的井砖用于砌猪圈。当时挖出的井砖弯弯的,有公母榫,是典型的宋代古井砖。可见,冯官庄在宋朝时,已经是人口稠密、相当发达的一个村庄。
冯官庄上有一座古庙名为“吉祥庵”。吉祥庵后殿东墙之上,有清嘉庆(1796-1820)年间一块石碑,碑文中就有“城西冯官庄吉祥庵”。这是关于冯官庄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200年以上。

嘉庆年间古碑:“城西冯官庄吉祥庵”
O
官庄,在古代隶属泰州招贤乡。招贤乡管辖泰州城西北部的大片农村,西到今江都樊汊,北到今兴化陈堡(宁乡)。出泰州招贤桥就进入招贤乡。民国时期,在樊汊镇还看见北圈门上方的“古招贤里”石额,落款是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古代乡的范围较大,乡下以数字编为“几都”、“几里”。古代的官庄,所在的都、里数目不详。
据《道光(1820-1850年)泰州志》卷之二“疆域”记载,泰州正西隅有官庄。官庄附近有西冯庄、易家楼、东冯庄、董家庄、森森庄。《道光泰州志》是记载“官庄”的最早的书籍。
自道光以后,大约150年时间里各种资料都称冯官为“官庄”。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改称“东方红”大约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复称“官庄”。1984年,为避免与姜堰官庄、苏陈官庄重复,经民政部门批准称为“冯官”村。2011年,海陵区罡杨镇设立“冯官社区”。

《道光泰州志》卷之二“疆域”记载:官庄
二、民国时期
O
民国时期,官庄先后隶属孙家庙乡、冯官乡、二冯乡、五权乡。以下按时间顺序逐一说明。
1911年泰州改称“泰县”,总人口108万,划为城市、港口市、梅兴市、姜堰市、海安市、坂埨市、小纪市、樊汊市8市和头营、唐家楼、沈家渡、孙家庙、张家坝、庄家桥等40乡。官庄隶属孙家庙乡。
1911年《民国泰县8市40乡图》(局部),官庄隶属孙家庙乡
1916年,泰县裁撤苏陈庄乡、头营乡,增设杨家庄乡。官庄此时可能隶属杨家庄乡,也可能隶属孙家庙乡。
1916年《民国泰县地图》(局部),裁撤苏陈庄乡、头营乡,增设杨家庄乡
1926年,泰县分为城市、港口、张家坝、寺巷口等15个区,官庄隶属张家坝区。
1929年,增设蒲津区,裁撤张家坝区,官庄隶属泰县第一区(城市)。泰县第一区辖东甲、西甲等镇以及冯官、董冯、唐营、界姚等乡。冯官乡管辖东冯庄、官庄;董冯乡管辖西舍、董家庄、西冯庄、易家楼。
1929年《民国泰县志稿》,设冯官乡,管辖东冯庄、官庄
1934年,泰县分为10个区,官庄隶属第一区(城市)二冯乡。顾名思义,二冯乡应该是此前的冯官乡和董冯乡合并而成,管辖官庄、东冯庄、西冯庄、易家楼等村。
1935年,乡镇以下推行保甲制,官庄只设一个保。

1946年《民国泰县地图》(局部):二冯乡
据1948年《民国泰县地图》记载,官庄隶属第一区五权乡。五权乡管辖县城(泰州)西郊,南到十里铺,北到官庄、西冯的地方。官庄村李德奎先担任五权乡乡长,后担任乡长的是东冯村人。“五权”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包含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
1948年《民国泰县地图》记载,官庄隶属五权乡
三、解放以后
解放以后,官庄曾经四次隶属泰州(海陵),三次隶属泰县(姜堰)。以下按时间顺序逐一说明。
一、1949年3月3日—1950年10月隶属泰州(海陵)
1949年,1月22日泰州市成立,3月3日,接受五权乡、庄姚乡(不含庄桥村)、罡野乡成立泰州市泰西区。后泰西区调整为秦堡、鲍徐、靳桥、张夏、姚斗、森森、孙庙、武马乡、二冯等9乡。官庄隶属泰州市二冯乡。二冯乡办公地点曾经是东冯庄汉王庙(今汉王桥附近)。
1950年5月,泰州、泰县合并为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市。官庄隶属泰县二冯乡。
二、1950年10月—1952年6月15日隶属泰县(姜堰)
1950年10月,泰州、泰县分治,泰县县政府驻姜堰,官庄随泰西区一起归泰县(姜堰)管辖。官庄隶属泰县二冯乡。
三、1952年6月16日—1954年11月11日隶属泰州(海陵)
1952年6月16日,官庄随泰西区划归泰州市。官庄隶属泰州市二冯乡。官庄王德余、东冯袁长喜曾任二冯乡乡长,东冯袁长兴曾任二冯乡指导员。
四、1954年11月12日—1957年12月20日隶属泰县(姜堰)
1954年11月12日,泰西区9乡划归泰县,官庄隶属泰县二冯乡。
1955年以后,成立二冯高级社,西冯帅立红曾任社长。
1956年泰西区调整为洋桥、二冯、森森、张夏、北桥、西寿、寺巷7个乡。
五、1957年12月21日—1964年9月隶属泰州(海陵)
1957年12月21日,官庄随泰西区划归泰州市。官庄隶属二冯乡。
1957年12月28日,泰州市调整为15乡1镇1农庄,其中有港口镇、郑冯乡、洋桥乡、九龙乡等。官庄隶属郑冯乡,时郑冯乡乡长是郑家庄人。
1958年9月15日泰州市第一个人民公社洋桥人民公社成立,管辖原郑冯乡、洋桥乡、九龙乡。官庄隶属泰州市洋桥人民公社。当时,官庄李永生曾经参加洋桥人民公社成立大会。现80岁高龄的罡杨保险公司经理周友发,当时是张家坝农中学生,也曾参与洋桥公社成立大会服务工作。
纯垛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18日成立,管辖范围较大,管辖范围从杨庄村向北,到里华的薛垛、沈垛、塔岳。纯垛公社书记邱锡龙,不久调整为钱善祥。
1958年年底,由于挑新通扬运河,洋桥人民公社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官庄、西冯、东冯、易家楼、夏庄划归泰州市纯垛人民公社。如今86岁高龄的夏庄村民金万红清楚地记得,当年23岁的他曾经冒着大雪代表村里到纯垛公社开会,听邱锡龙书记作报告。现年83岁的东冯村村民陈德山,1958年春天从部队转业,当年冬天也曾撑船到纯垛公社参加有关会议。
1958年12月20日,泰州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
1959年3月~5月,泰州县15个公社陆续分为36个公社,纯垛人民公社分为杨庄、里华两个公社。杨庄公社第一任书记杨智,里华公社第一任书记熊达成。官庄属泰州县杨庄公社。
1960年4月,泰州又调整为33个公社,其中含杨庄人民公社18个大队,官庄隶属泰州县杨庄公社。
1962年,泰州、泰县分治,泰州辖13个人民公社,其中含杨庄公社。官庄属泰州市杨庄人民公社。
六、1964年9月—2008年9月隶属泰县(姜堰)。
1964年9月寺巷、鲍徐、野徐、塘湾、白马、港口、朱庄、淤溪、里华、杨庄、泰东、泰西12个人民公社划归泰县。官庄大队属泰县杨庄人民公社。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官庄大队改称东方红大队。
1979年,东方红大队更名为官庄大队。
1980年1月杨庄人民公社更名为罡杨人民公社,官庄大队属之。
1983年3月,罡杨人民公社更名为罡杨乡。官庄大队改为官庄村。
1984年,为避免与姜堰官庄、苏陈官庄重复,经民政部门批准更名为“冯官”村。
1994年,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冯官村隶属姜堰市罡杨乡。
2001年夏罡杨乡改为罡杨镇,冯官村属之
七、2008年9月至今,隶属泰州市(海陵)
2008年9月,冯官村随罡杨镇划归泰州市海陵区管辖。
2011年,冯官村撤村建居,称泰州市罡杨镇冯官社区。
综上所述,解放以后官庄(冯官)先后隶属泰西区二冯乡、郑冯乡、洋桥公社,港口区纯垛公社、杨庄公社(罡杨乡、罡杨镇)。

徐杰东,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历史学会会员,有村史《千古长怀桑家湾》一书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