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偏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无法刹车》长篇小说。2020年12月获得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诗句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8月一首观舞剧《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
扔黑锅
妻子小红终于等来小陆回家吃晚饭。饭桌上,难免被问这问那,问到扫黄风暴战绩如何?小陆咪起老酒,话就不知不觉地说开了,最后手握成拳头,自豪地说道,卖淫女和嫖客被一锅端,已一网打尽。
顺着小陆脸上荡漾出得意的神情,小红趁热打铁紧接一句,明天休息陪我和女儿一起逛商场。小陆没有马上答应,而是思索了片刻,然后才回答,明天应该是小吴带班,可以,明天我们一起逛商场。
话刚说完,七十三岁的老陆踱着小碎步,哼着越剧小调从外面走进来。见着儿子回来,主动上前打招呼。小红站起身,想为公爹盛饭,两眼意外发现公爹的左脚趿着女式的拖鞋,而右脚是她刚为他买来的拖鞋。晚上睡觉前她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小陆。
兴许小陆这些天连夜值班辛苦的缘故,竟然把小红的唠唠叨叨声当作催眠曲,很快让他睡去。而小红却睡不着了。前些日子拆洗公公被褥时,发现一盒壮阳药胶囊,就觉得不对劲。嗨!毕竟他们是爷儿俩,她这个当媳妇的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又要被小陆说她是唠叨的女人。
第二天,小红早早起来就把公爹一天的饭菜做好。小陆说,偶尔让他在老年食堂吃饭有什么关系呢?小红说,偶尔让他吃一天食堂的饭菜是不打紧,但我过意不去。望着小陆一双惺忪的眼睛,根本没有想起床的样子,又说道,如果觉得累,今天就不逛商场了。
我这就起床。小陆说着,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后,下意识地朝老陆的房间里去瞧一瞧。床上的被子扭成一团,桌上杯子里的茶还冒着热气,紧挨桌子的椅上有一只女式的拖鞋。小陆突然想起昨晚小红告诉过他这么一件事。这个死老头,不要被我逮住,一旦逮住,我六亲不认。小陆在心里狠狠地说道。
出了老陆的屋子,吃罢小红为他准备好的早点,一家三口便高高兴兴地逛商场去了。就在他们坐稳点小吃的时候,小陆接到局里小吴的电话,让他马上去局里,不容小陆找什么理由,小吴补充一句,你来局里就知道一切了。
到了局里,带班的小吴拿出一份“一锅端”的名单,然后用手指了指名单和住址一栏,让他自己去看。小陆顺着小吴所指的方向浏览过去,气得手和身体都在发抖,面部表情开始僵硬,牙咬得咯咯响。小吴,他怎么可以签上我的名字?真没有当父亲的样子。
小吴劝小陆别激动,他打电话叫他马上过来就是不想把事扩散开来。背黑锅也可以扔黑锅啊!小吴拍了拍小陆的肩膀,却又忍不住笑出声来。你老父亲真是聪明人,竟然会想到在“一网打尽”的名单上签你的名字。
老陆终于被小陆带回了家。回家后的老陆并没有买小陆的帐,而是倔头与小陆理论。小陆实在没有脸面与他理论,忿忿举起手朝向老陆的脸,但最后却重重地朝自己的脸煽去。老陆不以为然。
次日吃罢早饭老陆又外出转悠,谁知道他去哪儿?
【今音评论】
评小说人物在七三八四面前
《扔黑锅》是一个带有命理机制含义的小说,这是从创作小说和现实相悖义的角度去思考的,比如思考“老陆”对年龄段的认识是属于一种潜意识不善言表,但从现象和实质往往是矛盾和相反的哲学层面上去思考“老陆”的做法,就有了一种复杂的深层次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小说第三段开始写到的,“七十三岁的老陆踱着小碎步,哼着越剧小调从外面走进来”的场景描写。
一篇千字左右的短小说,往往利用段落来结构场景和发展故事线索和刻画人物,最风靡的创作时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至今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演变,其创作的框架和形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所发生变化的是故事人物和事件,随着新的形势发展之后,其中所含有的各元素和拥有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这篇《扔黑锅》的通用语在现实中就是甩锅与背锅的说法。其内涵的深刻,有的时候已经到了无语状态。同样,这篇小说使得“老陆”在公安局做的儿子变得无语。这时候小说所凸显的是两个特殊,一个特殊是从事公安的儿子的老子嫖娼;另一个特殊,“老陆”竟然在被抓的的地方签下的是儿子“小陆”的名字。然后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写道,“小吴劝小陆别激动,他打电话叫他马上过来就是不想把事扩散开来。背黑锅也可以扔黑锅啊!小吴拍了拍小陆的肩膀,却又忍不住笑出声来。你老父亲真是聪明人,竟然会想到在“一网打尽”的名单上签你的名字。”
这篇短小说也以故事为主,着重反映了一个“老陆”在面对自己七十三岁这个坎的如何跨越上,显出了自己的聪明。实质上,在现实中的那个“老陆”实际上是被儿子打了两个嘴巴之后,不久就抑郁而死。但是小说却这样来进行艺术处理,“小陆实在没有脸面与他理论,忿忿举起手朝向老陆的脸,但最后却重重地朝自己的脸煽去。老陆不以为然。”
接下来就要思考在现实中某家发生这种事情以后,在如何认识生命和面子与影响方面的矛盾的尖锐,甚至会动摇一个人家的安定局面的根基。而真正起动摇作用的是像“老陆”这样的人物的潜意识当中,就有对所谓七十三岁这个坎的理解与操作。
也由此认识这篇小说所给活着的人的一个警示,当一个七十三岁的男性老人,身体健康,尚还有青春活力的第二春意识,在现实中,或者压抑,或者冒险。这两种形式,都属于风险一类的实际现象,每天都在悄然中发生。从现实来看,从传统的角度通常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方面去理解,像这样的男人,必须每天蹲在家里面要么烧饭,要么看电视,要么打麻将,要么就出去游荡。
从欲望来认识,都没有错。而法律是给你画了一根线,逾越就是犯法,其中没有规定好人或者坏人。然而,七十三岁的“老陆”从表面上看,由小说人物之一的媳妇眼里看,老公公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是一个花老头,甚至是一个老流氓等等。这种意识,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个分子一旦产生,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解体和走下坡路的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像这样的命理机制,也把它列为机制的一个部分,主要是从它的自然属性出发来认识的。
从这篇小说的法律层面上看,老陆已经触犯了法律,必然收到制裁。而从老陆能够每天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在媳妇眼睛里是属于大逆不道,而从老陆的身心健康上,可能是采取自救的一种方式。这时候就区别了小说创作和法律概念有着根本区别。这就是小说。
接着,还是继续按照小说特征来认识这篇“扔黑锅”,实质上是老陆自私和延缓和缓解矛盾冲突的做法。就潜意识而言,是朝中有人的意识,在现实当中的实践和试探。试探法律,试探人心,试探儿子,甚至在试探自己的这种勇气。这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机智与愚昧并存的状态,在某一个时段的反映。已经反映出来的有小说当中的老陆,而没有被反映出来,继续存在的还是有,这个就是社会,社会上有一批七十三岁身体非常好的男人,他们的健康也给他们的性冲动带来了幻想,针对这个现实,一味从法律层面上去关注,而不是从心理疏导和社交方式上去引导,则会出现真正的孤寡老人。
按照传统的某种模式来认识,老了就等去养老院,到养老院就等死的想法和理念,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这篇小说从如何看待老人七十三岁是个坎的问题上,也给社会又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不大,是指老人都有子女关照,不小,是指,这个问题的处理偏颇,也会给社会造成影响。
说到底,人人都会老去,但愿每个人到了七十三岁所谓的这个坎,都能顺利跨过去,然后再去迎接八十四岁那个坎。如果老年人都能做到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这个社会会更加安定幸福。这样的想法,也是在阅读这篇小说以后所产生的联想,但愿有更加多的老年人,能够遇到适合自己的异性朋友,但是,像这种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
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部小说《子夜》开篇就写到了,从乡下出来的老太爷来到上海,看到了坐在黄包车上穿着开衩旗袍的女人之后所受到的刺激的一个场景。老太爷最终没有把握住,一命呜呼。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就会伤害自己。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选、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