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一键复制全文2021-06-08 其他节日
中元节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鬼节,实在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而有一些地方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为鬼节,七月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中元节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鬼节,实在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而有一些地方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为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那些鬼魂会被放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四处游荡着,徘徊到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些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十分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守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二、中元节的10大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吹口哨: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传说故事,欢迎参考!
中元节的传说
1、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2、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的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
曹展领
节届中元七月天,
历朝历代永相传。
鸡鹅果品台中摆,
纸币金银案下燃。
跪拜龛堂情切切,
缅怀先祖意虔虔。
阴阳本是无同界,
却把亲情万古牵。

中元节有感
钟子英
节至中元已悟秋,
莲花贴水月含羞。
烛光共照临河岸,
桂树犹香绕老楼。
敦厚深藏前辈嘱,
情怀远寄故山稠。
轮回四季感时日,
正是金蝉续韵啾。

中元节
张选锐
清江一曲绕流东,
恬静幽和万木葱。
炊粄蒸糍七月半,
烧香酹酒祭先宗。
根深蒂固怀遵德,
叶茂枝繁纪祖功。
百善弘扬惟孝道,
子孙后代必成龙。

中元节
钟子邦
中元祭祀带秋声,
大雁穿云报鬼城。
祈祷先魂除疫疠,
愿将财宝化安宁。
黄花飘落坟头染,
绿竹摇开旷野清。
桑梓初闻收蜜柚,
农家果廪获双赢。

中元节
郑立标
中元山岭炮闻声,
缭绕香烟野地城。
疫疠惊魂仍未醒,
纸钱烧化佑安宁。
叶黄飘落坟塋里,
举目天空万里清。
稻菽入倉收密柚,
付流汗水得双赢。

中元节尝糍粑有咏
曹达福
贺节中元民赋有,
邀朋唤友聚今朝。
千锤百炼缸边醉,
碗碗生香拳里谣。
海味山珍天赐馔,
时逢美满记家瓢。
回廊岁月乡居事,
软嚼甜心富乐饶。

七月半[玫瑰][玫瑰]
郑伟然
家乡岗稔红半边,
山野果实别样鲜。
露水拦路湿腿脚,
採摘满兜笑眉馨。

农历七月十五[四首]
曹长华
一、七月半
上古民间祭祀节,
作物丰收告祖先。
盂兰盆节佛教用,
东汉道教称中元。
河灯闪烁随水漂,
敬畏尽孝满江船。
二、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泊来品,
修孝顺励佛子弟。
善行千里孝为先,
救苦救难集众力。
七月十五佛喜日,
未了心愿亦可实。
三、 中元节
世间佛教领道行,
年中月中称中元。
追思放灯在江河,
普渡众生献光明。
修道行善终有报,
天人合一见团圆。
四、鬼节
七月十五地门开,
大小亡魂尽出来。
回望前生世俗事,
今朝是否皆释怀。
但见大树叶正茂,
后辈乘凉前人栽。
辛丑中元节
陈良铨
身居闹市远乡间,
习俗中元总挂牵。
一盏心灯天上祭,
万般孝意慰亲颜。
2021.8.22.

中元节随想
严美兰
中元节日望家山,
惦念伤怀眉宇间。
善德存心来日报,
热情生活慰亲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