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故事•贞节牌坊
文/薛玉林
很小的时候,总是听大人称村子里大巷口(就是村子里13条巷子中最宽大的巷子,我们也称之为东巷口)南端的码头处叫“大牌坊”。比如大人用农船将粮草装回来的时候,便吩咐我们说:“某某、某某,到大牌坊那儿帮忙搬草去。”或者是“某某,到大牌坊那儿看看为我们家装草的船回来了没有。”其实,大牌坊是个啥样子,我从未见到过。心里也就一直很纳闷,也很好奇,每每路过那儿,心里就想:大牌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就是这码头上用来垫脚的几块石头吗?
高中毕业(1974年)后,回村里务农,有了很多与老辈人在一起聊天的机会了,逐渐逐渐对村里的“大牌坊”有了一些了解——村上的“大牌坊”其实是一座“贞洁牌坊”。
何为“贞节牌坊”?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贞洁”的含义。
贞节,最早是指那些具有品质正派、节操贤淑、道德高尚、观念清纯的女性。而在封建时代专门为表彰那些守节、殉节的妇女所建立的牌坊被叫做“贞洁牌坊”。
通俗而具体地说,“贞节牌坊”就是封建时代用来表彰那些或是丈夫去世多年都一直坚持没有改嫁,或是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里的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其流传出来的事迹又特别能感化人教化人的女性,而为其兴建的建筑物。
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清·李渔的《奈何天·计左》中:“请问这贞节牌坊,还是朝西?朝东?”再如巴金《和读者谈<家>》中:“我有个表姐,在民国初年还有过抱牌位成亲的‘壮举’。不用说,她念《列女传》入了迷,甘愿为她未见过一面的亡故的未婚夫守节,还梦想有人为她立一座贞节牌坊。”
“贞洁牌坊”亦省称为“贞节坊”。
在明朝清溪道人的《禅真后史》第三九回中便有了此类内容:“玉旨批定日期,於正月十五日辰时三刻,州前贞节坊下庞待詔家起火,至十八日未时即刻火熄,共焚毁官民屋宇九千三百七十一家了。”
其实,有关“贞洁牌坊”一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年代。度娘说:“秦始皇时,巴邑有一个名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以表彰其贞节,并为她修建了'怀清台',这大概是统治阶级最早为贞妇树碑立传的事例了。”

我的家乡薛北庄的“贞节牌坊”原先就建立在薛北庄东桥北桥头稍微偏东一点,即大巷口的最南首。
相传庄上有个名叫薛可高的人,曾经是清朝的官吏,在他去世后,其夫人徐氏一直守寡,独居在家,深居简出,保持贞洁。
到了清·咸丰皇帝时,得知此事后,特下圣旨,为徐氏立牌坊予以褒奖。故在薛北庄大巷口南端的两侧用城墙砖加青灰砌成两座方柱,上面架着一块嵌着汉白玉的石梁,汉白玉石梁的石面上刻有“贞节牌坊”四个大字。
在公元1958年,因大办养猪场的需要,由薛德美组织群众将牌坊拆除,砖块被运到庄东头砌了猪圈,汉白玉石块被用作铺垫后河的码头,抑或被后来用于砌大会堂。总之,至今下落不明,亦已无人问津。
失落的薛北庄的古迹中便多了一份遗憾。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青年文学家》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