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之爱,乃乡愁之源
——琐谈古人的乡愁
作者:李秉楹
何谓乡愁,可以有多种答案;如果顾名思义,就是对故国、故乡的热爱、思念、眷恋之情感。古人的乡愁并不亚于今人,不过其乡愁只能从流传至今的古代诗词文赋中体现出来。今天我们读这些作品特别是诗词部分时,常有一种感叹:古代文人多乡愁。
古代文人为何多乡愁?从根本上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故土之爱,乃乡愁之源。
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包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把热爱故乡看成是“不忘其本”、并升华到“仁”的高度加以赞扬。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中的<檀弓上>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说:“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其中第一个“乐”,是音乐的乐;第二个“乐”读lè,喜爱之意。全句意思是:君子说,音乐,人们喜欢自己出生之地的音乐,这合乎礼,是不忘本。文章接着举了一个例子,把不忘故土提到了仁的高度:“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古代有人说:狐狸临死时,也要将头对着狐穴所在的方向,这就是仁义的表现啊!
“狐死正首丘”是个传说,后成为成语,比喻一个人到死也是怀念故乡的。
古人热爱故乡,并爱屋及乌,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也热爱有加。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便有用桑梓比喻故乡的诗句:“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见《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只要见到桑树和梓树,必定要恭而敬之。原来桑树与梓树,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两种树(其中的梓,zi,就是楸树,古人称它为“木王”),人们将它们看作是家乡的象征,是父母劳作的结晶,所以要恭敬它们。后来人们把桑梓用作故乡的代称,暗示着对故乡的敬重,对父母的怀念,包含着乡愁。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看到在家乡经常见过的黄鹂,便触景生情,思念故乡。在《闻黄鹂》一诗中说:“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故乡的黄鹂因何事也来到这里?让我产生了思念故乡的心情。
为了表达故乡之爱,古人还常常以动物爱家作比喻。《淮南子.说林训》连续举了四个禽兽不忘故土的例子:“鸟飞反(返)乡,兔走归窟,狐死正首丘,寒将翔水”——鸟飞出去最后还是返回自己的家乡,兔跑出去最后仍然回归自己的兔窝,狐狸临死也要将头朝向狐穴所在的土丘方向,“寒将”这种水鸟,不在天空翱飞,而在水里游泳。举了这四个例子后,文章接着以“各哀其所生”作结,这里的“哀”,有怜悯、爱恋之意,是说以上四种禽兽都爱恋自己的出生之地。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禽兽尚知如此热爱故土,何况人呢?现在,国人骂那些背叛祖国之人禽兽不如,是完全符合古训的。
综上所述,故土之恋,故乡之爱,是乡愁之源。但引发乡愁的具体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外出求学、进京赶考者,游览名山大川、闯荡江湖者,外族侵扰、应征戍边者,经商谋生、贫困难归者,战乱荒年、流浪逃难者,以及贬官乃至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等等,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们往往经年不归,甚至终生在外,其怀乡之情、想家之苦、思亲之痛,常常流露在诗词文赋之中,形成了深厚的乡愁文化。
古人的乡愁,不仅有诸如李白的“低头思故乡”,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等等光辉篇章和著名诗句,而且表达乡愁的词汇,也极其丰富多彩。
“乡愁”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之手?至今尚无确切答案,只是分别在晚唐诗人张乔及其同乡杜荀鹤的诗中出现了“乡愁”。张乔,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人,唐咸通进士,因黄巢战乱,最后隐居九华山。其《江上送友人南游》一诗开头两句为“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何处积累了这么多乡愁?乱世中漂泊天涯、流落他乡聚集的乡愁。
在张乔、杜荀鹤之前,是否有人使用过“乡愁”,尚无法断定,但在他们之前,仅在唐代就有些诗人采用了许多乡愁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包括词组)。如“乡心”“乡思”“乡梦”等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乡愁的浓重。
“乡心”怀念故乡之心,可见于唐高宗至玄宗时期诗人宋之问的《新年作》一诗中。此诗是他在被放逐途中遇上新年,思乡心切,有感而写。诗开头便说:“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意思是,思乡之心在新年时更加深切,而且独自一人远处天边,禁不住潸然泪下。
“乡思”,对故乡的思念。杜荀鹤《送友人游吴》一诗中,想象到原籍渔乡的友人到吴地之后,独在月下,听到渔歌,一定会触景生情,引起他对故乡的怀念,所以最后两句关心地说:“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我离你遥远,但知道你此刻一定是望明月,夜难眠,因听到渔歌而思念故乡啊!
也有人用“乡梦”——思乡之梦,来表达乡愁。唐武元衡《春兴》诗中有:“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意思是说,春风在夜间徐吹,将我送入了思乡梦中,并追遂着春风飞到了我的家乡洛阳。
除了上面所述一些偏正结构的词语之外,古人还常用“思亲”“思乡” “望乡”等一些动宾结构的词语来表达乡愁。
“思亲”,对亲人的思念,这无疑是乡愁的重要内涵,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成为今天人们表达乡愁的名句 。
“思乡”,思念故乡。唐代李德裕因受陷害,连遭五贬,他在《谪岭南道中作》一诗中,写了被贬途中的艰难险阻之后,说:“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越鸟”,泛指南方鸟,《古诗十九首》中有“越鸟巢南枝”诗句,说越鸟到北方后,总要筑巢于朝南的树枝上。李德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目前的艰难处境,又看到在红槿花枝头啼叫的越鸟,更加引起思乡之绪,达到难以忍受的柔肠寸断悲痛心情。
“望乡”,眺望故乡,见于唐代李益《受降城外闻笛》这首著名的边塞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守边征人站立城头,望山前,白沙似雪;看城外,明月如霜。在这夜深人静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吹奏芦管之声,引发征人的思乡之情,于是“一夜征人尽望乡。”——所有守边的征人都齐刷刷地眺望故乡。全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思乡之情,但不说“思乡”,而说“望乡”, 这是以动态展现心态。全诗把景色、声音、心理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反映了无尽的乡愁。
回顾古人的乡愁,对于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确有着现实的意义。不过古人的乡愁是一种文化,内容浩瀚,拙文所涉,挂一漏万,只是抛了几块琐碎砖头而已。
(写于2020年1月,修改于2021年8月21日)
作者简介:李秉楹,山东泰安市人,1959年毕业于济南师范学校。历任函授学校教师,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历城区委党校副校长等职务。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在省内外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总编:戴思翰
《大家风范》杂志投稿官方邮箱:
djff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