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纳·呼和先生,在呼和浩特、西宁各有一面之缘。而西宁这次出行,借由青海马头琴文化传承协会的成立事宜,我们相处的时间比较集中。

图 | 阿桐与纳·呼和先生(摄于青海西宁塔尔寺)
从西宁城区到塔尔寺,我有幸和这位马头琴界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同行,并进行了一些沟通和请教。纳·呼和先生跟我聊了很多关于他的马头琴见解和故事,可以说一路上我收获颇丰。

图 | 纳·呼和
纳·呼和先生(呼格吉乐吐),来自内蒙古扎鲁特旗,蒙古族著名马头琴教育大师、中国首位马头琴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内蒙古潮尔协会会长。1986年开启教学至今,他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很多学生已经是当代马头琴界的佼佼者。
在几天的密切接触中,我发现,纳·呼和先生虽然在教学上非常严格,但生活中特别幽默,时不时会爆出一些很好玩的金句。

图 | 纳·呼和(阿桐 摄于青海西宁塔尔寺)
如果聊起他个人的马头琴经历以及他的“马头琴学生们”,可能在一篇文章的笔墨里,根本不足以完整记录。
今次在西宁,我对纳·呼和先生进行“行走中的专访”,这次的采访跟之前很多静态聊天或者隔空交流很不一样。在难得的相对集中的交流时间中,我跟纳老师聊了很多关于马头琴的事情。在这篇专访呈现的文章中,我较为聚焦两个大话题——请纳老师跟我们聊聊他的经典代表作《火车》,以及他关于马头琴教学的思考。

图 | 阿桐与纳·呼和先生

采访人:阿桐宝力代
受访人:纳·呼和(内蒙古马头琴教育家)
01. 您的马头琴作品《火车》非常经典,可以说在当时那个环境很多作品都是关于故乡、亲人、草原,但您却聚焦在“火车”这么一个话题,可以给我们讲讲当时的创作情况吗?
纳·呼和:《火车》创作于1985年,那时候我还在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工作。在那个年代,自己写马头琴独奏曲的人还很少,我们也经常演奏的是过往的曲目。当时,我就想要创作自己的曲子。

图 | 纳·呼和先生在乌兰牧骑的工作照
我的爷爷毛依罕是一位蒙古族说唱艺术家,他有一首作品叫《特木尔布哈》,我是在这样的启发中创作了《火车》。当时,我觉得关于火车的话题很少人去关注,可能把它写成曲子也并不好表达。那时候,火车还是蒸汽的,所以大家可以在《火车》里面听到马头琴对当时火车行走的拟声,从启动到车厢中牧民的欢乐生活场景,从穿越山洞到逐渐走远,在整个曲子里都有体现。这一段其实我记录的也是当时的“草原列车”,里面有跳弓、快弓以及双音等等技巧,去描绘火车的行走节奏。
我还专门去了好多次火车站,去观察火车的节奏和声音。后来,听说在铁路上工作的人非常喜欢这首《火车》,有时候他们在活动中也会演奏。
▲ 纳·呼和先生马头琴作品《火车》
02. 您的马头琴学生特别多,平时您大部分面对的是马头琴专业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是慕名而来学习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有没有一开始是业余爱好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往专业上去走的案例?
纳·呼和:业余的学生很多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个曲子、拉个民歌,对他们有时候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专业的学生,我在教学中会把他们的基础抓得很紧,也要不断思考如何去提高他们的技术。
我的学生里面,没有“业余转专业”这样的案例,这样基本上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业余学习者通常没有很好的基础,我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小一点点教出来,要求就是必须基础到位,将来演奏什么曲子都不是问题。学习马头琴虽然没有年龄的界限,但是成年后再去转“专业”的可能性不大。

图 | 纳·呼和
03.您觉得最合适开启马头琴学习的是什么阶段?
纳·呼和:最好是小学四五年级(11-12岁),也没必要提前到4、5岁。太早学习的话,学生的压力很大,老师也没办法对学生做要求。马头琴本身给小孩的负担很重,很多小孩子夹不住成年琴,所以现在也有儿童马头琴。民乐的学习,我觉得没必要像西洋乐那么早(年纪小)就开始学。
04.面对学习过一点马头琴但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您有什么应对的方式吗?
纳·呼和:有些学生刚开始来的时候,有一点学习的经历,但是可能基础不牢固,甚至有一些姿势上有毛病。我一般会这么教学:他可能过往没有打好地基就直接往上盖房子,但是我不会立马推翻他过往学习的那些东西,我会依旧给他打基础,然后又从他学的那个层面往下开始讲,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去思考过往学习可能存在的错误。
从地下挖地基、好好铺垫,然后往他学的那个地方走,这样的提高会比较快。

图 | 纳·呼和
05. 您教学马头琴有什么无法撼动的原则吗?
纳·呼和:让我教学,我必须给学生打基础。如果不让打基础,我就不教了。因为不打好基础,他费劲,我也不好教。
06.为什么有一些琴友(尤其是南方、外地琴友)演奏马头琴会有二胡的味道或者其他怪味?
纳·呼和:因为他们内心就是那种状态,他们可能没有牧区的经历。“感觉”这个东西很神奇,有一些牧区的孩子,生来就带着那种状态,我可以给他们打基础、教他们技巧,但味道上是不需要教的,他们一上来就会演奏出那种感觉。

图 | 纳·呼和马头琴教学三十周年师生专场音乐会
07.关于练琴,您有什么建议给到琴友们吗?
纳·呼和:拉曲子有时候会顾不上基础,所以练琴本身很重要,它需要带着目的,练习中需要解决对应的问题,因为它就像杀毒软件,能查杀出“病毒”。
08. 在音乐之外,听说您也很喜欢旅行,在假期期间会开着自己的房车外出看风景?
纳·呼和:是的,我从小特别喜欢开车,睡觉有时候做梦也会梦到开车,现在“环游中国梦”实现了。

图 | 纳·呼和先生在旅行中
我现在挺喜欢旅行。在假期的时候,离开呼和浩特,开着房车往外走,在路上看不同的风景,有时候也会在车上过夜,在房车上过着另外一种“游牧”的旅行生活,也会在路上做做饭。我也经常会跟我的“房车友”在我们的群里交流我们的旅行经历和露营经历。
(专访时间:2021年7月)
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以及全面的音乐素养,这是我在纳老师身上看到的最可贵的状态。他有原则但低调、他严格却温和,这使得他在马头琴教学上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聊起纳·呼和先生,想必很多马头琴圈内的朋友都能聊起他的一些日常故事,而我对于一位艺术家、教育家的记录,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单次。也许,每次记录可能聚焦于某个或者某几个话题,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价值。

图 | 纳·呼和
这次与纳老师在西宁的相处,比起在呼市活动上聚餐的匆忙见面可能更加深入,彼此的沟通非常顺畅,也给予我很多关于马头琴的启发。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合适的机会中,我还会将部分与纳老师的沟通收获记录下来,以及可能有更多故事的分享。
撰文 | 阿桐宝力代
特别鸣谢 | 纳·呼和先生
图片&视频 | 来自纳·呼和先生、互联网
编辑&整理&排版 | 「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