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李铁生,又名李铁声,生于1920年5月29日,原籍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系李洁庵胞弟。1948年随国民党赴台湾,先任台北市政府官员,后任台湾农业部门高级农艺师。
他长期身处异乡,思念故土,于1983年写下回忆录,记载家乡的人和事,抒发思乡之情。1991年曾从台湾回家乡探望亲人,并为家乡在礼小学建教学楼捐资100美元。退休后定居美国,2004年病逝于美国,享寿85岁。
《自传》详实地记录了李铁生的人生,今整理发表同读者分享。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二
——李铁生中年自传
(1996年5月重抄)
【注】:这份自传是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我要进入台糖服务,公司规定要缴的。记得十二月十五日我到公司人事处报到,经办人态度良好的吴玄圭先生告诉我,这份自传你先自己保存,你们农务室的靳广濂副主任会向你要的,要时你再交给他。可是我在台糖干了廿五年,如今退休已十六年了,靳广濂也过世好几年了,也没有人向我要过。现在抄下来算是前半生的记录吧!
余家居河南省西部洛宁县城东十里在礼村,在崤山南麓,洛水北岸,东距洛阳80公里,有洛潼公路可达,为对外交通孔道。吾祖世代业农,家道仅足糊口。父为前清庠生,历任民国初年县劝学所(相当于教育局)长及县公款局等职,渐置田产。及余幼年,田地百亩,堪称小康。余民国九年(1920年)生,七岁就读村塾,未入新式小学,对数学未能奠定良好基础,引为平生之憾,民国廿二年(1933年)夏,余十三岁入县立初中就读一学期,次春赴省垣开封府入济汴中学。时家兄任该校校长,为一甫脱离教会立案之私立学校,历史久,校风严。初中三年颇能安心读书。民国廿六年(1937年)读毕高中一年级时,七七对日抗战军兴,学业即转入不稳定状态。廿七年(1938年)春,学校避战乱,学校迁至吾邑洛宁,起初设备及师资均有逊色,年后元气渐复。抗战初期,日军进犯甚急,不一年河南北部及东部各县大部沦陷。廿七年夏,先父因忧心国事,患脑溢血病逝,家庭顿失主宰,由家叔主持家务,家人之间渐起不睦现象,因受战时经济影响,并家人乏理财之道,家境亦日趋困苦,幸赖大哥协力支持而能完成学业。廿八年(1939年)夏高中毕业,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时河大疏散至吾邑南部嵩县之潭头镇,东北距洛阳130公里,四面皆山,交通不便,惟在校四年之间,豫省境内战线始终相持于开封、郑州间之黄泛区,学校所在地尚称安定,不失为一读书环境,且河大图书、仪器大部随校迁出,农学系亦始终保持有教授五六人,且如郝象吾、张鸣岐、陈宗惠等皆为名家,故受益良多。学校所在地为纯粹农村,遂养成实事求是、不慕名利之风气。卅二年(1943年)
夏河大毕业,应聘于省立洛阳高级农校。余不善言辞,初对教书生涯甚具戒心,后因所授遗传学及病虫害二课较以往教材新颖,亦内容充实,颇得学生欣赏,乃勇气倍增,遂悟凡事只要有实学,且肯努力去做,何难之有?
卅三年(1944年)夏,日人西侵,吾邑陷落,先母死难。双亲先后均因日寇而亡故,国仇家恨,至今切齿。时洛阳农校所在地卢氏县亦遭敌骑波及,旋即撤离,尚能继续开学。余则转入该县南境较安全地区之县立农校任教一年。卅四年(1945)夏抗战胜利,家人自山区避难还乡,仅存四壁,经济情形更趋恶劣。不久家兄赴开封筹办济汴中学复校,因该校抗战期间迁在吾县六年之久,学生多为邻近诸县籍,为使学生不致中途失学,乃由余及河大同学数人筹备洛宁部分曰“洛宁分校”,教初中英文及地理,两年间颇能与学生生活打成一片,乐趣甚浓。
卅六年(1947年)夏,晋境解放军渡黄河南下,洛宁被解放军占领,学校停办,遂避往开封。
卅七年(1948年)春,开封被解放军攻克,乃行来台,任职台湾省政府农林厅技士,办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抱寓学习于工作之态度,奉公守法,尽忠职责,任职七年有半。虽始终任委任一级,并无怨尤。盖长官同仁,皆认余尚能有用之人。盖时代在进步,欲求不落伍,必有所长,至余近辞职农林厅转业本公司者,乃慕本公司业务皆有通盘计划,工作情绪高昂,欲期列身期间,俾能对国家有所贡献耳。
(此自传要点为依照公司规定之架式撰写,故有唱高调的味道)
吾得意事迹为抗战胜利后民国卅四年(1945年)至卅六年(1947年)任职故乡济汴中学阶段。时兼初二导师,该班学生多聪慧,吾亦孜孜不倦,教学、自修、寝食,甘苦与共,无论学业及各种课外活动,诸如讲演、论文、整洁、运动等总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全校冠军。各生求知欲甚强,颇以为荣。又济汴于抗战期间,曾得北方人士及政府支持,购洛宁境内西北部嶕峣山区荒地约五万亩为场地(因当时土匪为患,居民它迁而荒芜),意欲能籍收入以裕学校基金,家兄对此事所费心血甚多,余亦参与其事。造林、畜牧、耕作并重。卅六年(1947年),已收获小麦七千公斤左右。所植苹果及梨等均开始结果,不意政局变色,一切皆停止矣。
余为“好人型”之人,待人颇厚道,不计回馈与否。亦重然诺,答应过别人的事,一定会有交代、喜欢看报章杂志,故常识及观念尚不落伍。
余非任何宗教信徒,对各宗教亦无任何深刻认识。惟感到有宗教信仰是好的,精神有所寄托。人生有崇高行善的目标,不至于迷失。
吾新进本公司将被派办理病虫害防治工作,此乃吾所好,亦愿引为终身职业者,吾愿尽职以期能有所成。
余乏领导才能,人称为“好幕僚”。愿终身为技术工作者;愿不断求新知识与经验,介绍推广甘愿为农业服务。
【1996年5月9日后记】吾自台湾省农林厅转职台糖公司,身份从政府公务员变成了国营事业人员。现在从生活方面来讲,是一件很大错误的“移转行业”,即转错行了。因为像我这样年纪的政府公务员都已享受到不错的退休制度。退休后可领退休金,又可优惠利息存款,一直到老死,每月所得已足够夫妻二人生活所需了。而国营事业人员的退休办法,一改再改。我们退休时叫做什么“用人费率”,大家都不太懂,不准领月退休金,只领一次退休金就一刀两断,而那时政府公务员若是领一次退休金者有卅年资历,退休时可领60个月基数,那是多发五年薪水。但是我们国营事业人员,例如我是民国69年(1970年)退休,已经有卅年资历,那时我每月薪水约为新台币三万元,我退休时只发了78万就一刀两断了。78万约合29个月薪水。时间久了,已忘记是什么理由。
我是60岁退休,现已76岁,若未去台糖,仍是政府公务员,现在的月退休金等于仍可领薪水,而我转职台糖等于已少领十六年薪水了。
现在台湾一般人过得都不错,唯有我们这一小族群那几年退休的国营事业人员,大家苦哈哈的。
(周流宗整理)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