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23)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杨开慧烈士《偶感》诗(常见版)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zī)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hé),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良朋尽如此,数(shǔ)亦何聊聊。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shù)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大意是:
冬天的天气阴沉沉的,刮起了西北风,寒意侵人肌骨。
一下子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不由得心潮起伏。
“你”脚上的疾病是不是痊愈了?有没有准备御寒的衣服?
晚上一个人独眠,没有人关心,是不是也感到凄苦?
相思之情不能通过书信来传达,“你”的近况无处可问,“我”的衷肠无处可诉。
真恨自己没有长一对翅膀,不能飞去看看爱人。
远方的爱人见不了面,这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平静。
好朋友们都在这里提到了,数来也就这么几个。
想念我远在他方的爱人,也想念几个好朋友。
心里升起很深的忧伤,哪天才能再次重逢呢?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秘密回湖南,先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在妻子陪伴下进入长沙,日夜进行秋收起义的准备。8月底,去指挥起义,行前嘱咐妻子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叮嘱他扮成郎中。毛泽东于9月领导了秋收起义,10月,转入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孰料这次话别,竟成永诀!
杨开慧孤身带着孩子,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在虎穴狼窝之中坚持地下斗争整整三年。期间她只能从长沙《民国日报》上寻找丈夫的消息。
夫妻天各一方,说不尽的思念,道不完的牵挂。杨开慧含泪写下这篇感情深挚、思致委婉的诗歌。她把手稿秘藏于墙壁,把对远行征人的那份感情珍藏于内心深处。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工细,语言平淡朴实,字字犹如家常话,又句句是从肺腑出,于平淡中寄托相思,于细微处显见真情,柔肠百转、反复低回、悲感万端。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疑问句,明知书信不通,欲问无人,偏又无法消除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远行人”的深切挂念,尤其是一个“亦”字,用得尤为传情,不说自己“凄苦”,而问对方是否“亦凄苦”,反而更突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如此的缱绻(qiǎnquǎn)缠绵,如此的抚慰问候,情真意切,体贴入微。诗的结句更抒发出“何日重相逢”强烈迫切的心情。
湖南军阀何健出1000银元赏格捉拿杨开慧。杨开慧不幸在1930年10月24日被捕。她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皮鞭、木棍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回到牢房,她和年仅八岁的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他父亲一定回来“打坏人”。她严词拒绝声明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凛然回答敌人:“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1月14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烈士用慷慨赴死,升华了这首诗的革命者襟怀。
毛主席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沉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后来章士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主席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1982年3月,当地政府在修缮开慧故居时,才得以发现这首《偶感》诗及《自传》等七篇手稿,众人阅后,无不热泪盈眶。
建党百年,重学这首诗,深切感受到杨开慧作为巾帼英雄的情感世界:
万里关河信不通,
朔风又起送征鸿。
衡山挡住南翔路,
翘盼夫君岳麓行。
(2021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