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21)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毛主席《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红四军在转战赣南、闽西过程中,领导人在军队建设问题上产生不同看法,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毛主席曾打算在6月于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大会表决结果,毛主席未能当选为前委书记。他并不气馁,先在上杭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后深入上杭、永定农村指导土地革命斗争,差点故于疟疾。
同年,红四军出击东江失败,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迷,面临严峻考验。直到12月,大病初愈的他,才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九月来信”支持下,于红四军“九大”(古田会议)上恢复职务;大会根据九月来信精神,通过毛主席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这首《采桑子》,是诗人在闽西征途中,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重阳”为题材的作品,多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是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是倾吐(tǔ)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是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毛主席这首词,却脱尽“悲秋”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诗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上阙以极富哲理的警句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下阙写凭高远眺,将词的意境向更深阔处开拓,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诗人从大处着眼,在人生感悟中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人类的、宇宙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战地黄花分外香”,对革命战争作如是观,绝无仅有。战争,本是灾难与牺牲的同义语,如果不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不是把领导和参加战斗看作是一种幸福,怎么会有“分外香”的感觉呢?马克思的女儿曾问父亲:“您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回答:“斗争。”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用革命战争的手段,怎么能救国救民获得解放和幸福呢?
重阳独辟幸福观,
战地奇葩作美篇。
殊死拼杀堪赏景,
前无古者比其肩。
(2021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