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医师节之我见
文/古忆
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亲爱的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中国要确立自己有别于国际上公认的国家医生节(National Doctor’s Day)。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与阐述:
其一,设立意义不同。1842年3月30日这一天,美国Georgia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以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延续使用下来。各国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恩,逐步得到了推广。经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由美国总统布什于1993年签署总统令,3月30日这一天成为美国的国家医生节(National Doctor’s Day)。而在我们中国,1998年8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今卫健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是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际上的国家医师节的设定,起初是为了纪念某一位医生及他所开创的现代麻醉学,多少带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则是为了纪念国家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其设立的本身就代表着对中国医生这一特殊社会职业群体的重视与关爱。

其二,历史渊源不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中医著作早在几千年前便奠定了中医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优势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倡导“西学中”并实施,出现了一批有深厚西医专业背景而又精通中医药疗法的“西学中”专家。后来由于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不足,加上西医的主流医学地位,“西学中”式微,“中学西”流行,中医与西医的双向学习交流途径中断,西医很少学习中医,中医渐趋西化。创建中国新医学,肯定了“西学中”的重大意义,倡导中西医结合(并重、互补)适宜路径。樊嘉院士曾表示,中国的医生,对蕴涵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学,应该在涉猎、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进去、走出来,中西医并重,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作为21世纪的中国医生,我们当以“创中国新医学”为己任,将对医学、对祖国的思考和感情,积极投身到新的历史时期医学事业发展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这一宏伟目标。
其三,组织领导不同。中国医生,不论在哪个医疗机构,公立也好,民营也好,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召必战,战必胜”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所以,才有“抗击疫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风而行”的豪言壮语,所以,才有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反观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医学人文精神,也有连续作战甚至不乏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医者同道,可惜,因为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保障,空有远比中国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却陷入了一盘散沙的各自为战,什么“八国联军”,什么“西方列强”,不过是“恃强凌弱”之流,在小小的新冠病毒面前全都清一色的“摇尾乞怜”、“缴械投降”!

其四,社会责任感不同。中国医生,拿着较欧美发达国家同行低廉的收入,坚守防疫一线,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即便是自己如何劳累、艰苦,也再所不惜,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某些国家却因为新冠疫情严重出现医务人员不堪重负而选择辞职,高出平时几十倍的薪酬也没人愿意应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当今之世界,已日趋多元化多极化发展,值此第四届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谨以此文献给中国的医生同道,祝大家节日快乐,互励共勉!同时,也衷心的希望,中西医之间搁置争议,深度结合,只有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的问题,才可能找到补救的办法,才可能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古忆, 心血管内科学硕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江苏省省级工作组常务委员,南京江北新区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江北新区作家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会员,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17年,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擅长高血压、心肌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完成南京市市级课题2项,在研课题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