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白话几句
- ——《亚平短文集》序
张千山

王亚平是我大学师兄,也是我的老朋友。
他是个爱好多、涉猎广、勤奋而有激情的人。
他业余创作的精力主要放在舞台艺术方面,多年以来,市里大型文艺演出的台本基本上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剧本频频演出,也频频获奖。
他的表演和节目主持、种类丰富而惟妙惟肖的方言技巧,都让人佩服。
此外,他还爱写一些其它文字,不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之类作品。
于是,在我的案头,便有了这本很有特色的《亚平短文集》。

怀着对他的钦敬与好奇,我仔细看完了这本书,感触颇多。
首先是惊奇。
他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杂”。
小说散文自不待说,他居然还收了一些杂文,杂文里面还包括了论文和演讲稿。这就有点特立独行的意思了。
看来他说的“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是句真话。

其次是感动。
作者虽然出身在条件较好的干部家庭,但人生经历丰富,工农兵学商都干过,还当过老师,当过干部。一直都在基层工作,很了解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很深的感情。因此,着力刻画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活生生的人物,便自然而然成了他作品的突出特点。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得很艰难,但感情真挚,心地善良,身上闪耀着中国百姓美德的光芒。
他满怀深情地去描写他们,赞美他们,深刻地反映民间疾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情怀
。
由于体验之深,关怀之切,观察之细,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很有典型性。
如《春晖》中的癌症母亲,《红嘴鸥之死》中的海鸥老人,还有《豆腐奶奶》中的老奶奶,都是勤劳善良,身世很苦的普通群众,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读他这类作品,确实感觉他受鲁迅先生作品影响很深。
有的篇什还能较明显地看到《一件小事》的影子。
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有不少的篇幅是描写军人的。
对于那些为民族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人物,他都以细腻的笔触和浓浓的深情去塑造他们,把他们当作英雄来热情讴歌。

这些英雄人物既有人民解放军的,也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国民党军人。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当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都能甘洒一腔热血,为民族生存毫不犹豫地去慷慨赴死!
有几篇反映部队生活的小说,对其中人物描写之生动,没有当过兵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在《武侯抒怀》中,结尾时作者写道:“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景仰诸葛亮、纪念诸葛亮。这种景仰和缅怀岂止是仅仅为诸葛亮一个人,分明是要在血脉和骨子里传承那种无法改变的‘华夏大一统,’‘国家至上’的民族精神!”
在《六岭情思》中写道:“人们是不会忘记那些流血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的!中国有这样的人在,任何豺狼虎豹就再也不敢打将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主意!”

小说《军人的荣誉》的最后,作者几乎是声泪俱下地在呐喊:“我还知道,一旦倭寇胆敢再次践踏我神圣国土,你们这些鬼雄也照样不会放过他们!”
“彭老兵,告诉你的弟兄们,在那边要挺直脊梁,因为你们是中国的鬼!”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血脉贲张。有一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阳刚豪气。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集中的这类作品告诉我们,当前的世界大局,虽然“追求共同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仍是主旋律,但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我们绝不能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麻痹思想。
我们对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也绝不能放松。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拥有了强烈的报国意识,牢固地树立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一旦狼烟再起,国家有事,才不乏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挺身而出,铸成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再就是陶醉。
文学的作为除了认知和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享受。
作者的描写生动,文字优美。尤其是他以纪实和记游为主的散文。
《湘黔铁路大会战撷英》、《芷江花絮》等文章以饱满的感情、细腻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数十万铁建民兵战天斗地,为国家重点项目湘黔枝柳铁路奋力拼搏的动人场面。
他反映的那些普通的民兵个个淳朴可爱,栩栩如生。而那些宏大的建设场面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散文也善于写人,文中的那些人物既朴实又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如《老曾》中的老曾,当过国民党远征军,打过许多惨烈的大仗。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却成了被管制的坏人。
即使如此,他也还不失军人的豪爽,常常为过去的峥嵘岁月而骄傲。
老曾为现实中的状况而困惑,在忘形时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当旧军人时沾染的不良习气,读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忍俊不禁。人们在对他的憨厚感到好笑的同时,也为他的命运惋惜。
作者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他的姨妈黄细亚就是与江姐一起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的革命烈士。
在《我的姨妈黄细亚》中,他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姨妈作了深情的描述,记录了她英勇牺牲的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读来催人泪下。

在作者的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美丽,如此多娇。
《天下凤凰》、《都江怀古》、《夜观大佛》、《雨中峨眉》等散文中,那些名山大川被渲染得五彩缤纷,如诗如画,触手可及。
“眼前掠过平如镜、浩如烟的红枫湖;如诗如画、柔情万种的花溪,还有远山那白云缭绕的苗寨侗乡的吊脚楼,扑面而来的甜丝丝的凉风仿佛又送来了那首歌:苗山高来哟苗岭秀,苗家阿妹哟织锦绣-----”(《青岩古镇掠影》)
这般文字,书中颇多。

如此美文,令人对其美景心驰神往,恨不得立刻就呼三五亲朋好友,踏上那些神奇的土地,饱览一下那里的迷人神韵和绢美风光。
文章中时时体现出亚平式的明快和幽默,令人称道之处还有很多。
毋庸讳言,我们的创作曾大面积丢失理想,远离崇高,一些作家躲在个人狭小天地或孤芳自赏,或自哀自叹,文学的人民性大为消弱。
亚平先生以其真情文字,血性篇章,让人回想那些特殊岁月,缅怀那些值得缅怀的人们;让我们感受真、感念善、感觉美。
这种努力,是文以载道的正途。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受学兄之嘱,白话几句,聊以为“序”。
(作者系湖南省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邵阳市文联主席)
(此文为邵阳市文联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张千山同志为我的拙作《萋萋狗尾草》所做的序,在此深表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