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
这就注定了一个政治家的悲剧(不是谢天下,而是自己的江山)。
天下,是什么?是比“十”更大更大的数字,所以,“十不当一”就是小儿科,这位陈兵策说出“十不当一”的人物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他就是晁错。
而汉帝国的插曲也才拉开序幕。
每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最核心的任务已经从外部斗争转到了内部,当刘邦把那些异性王铲除后他的后代却突然发现这些为防异性王反叛而立的同性王一样也各怀鬼胎,于是我们知道新的一项斗阵开始了,而且自此以后除了那些功臣们很少再有同性和朝廷公开对抗了。
这就是“七国之乱”。
大战到来很明显的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这个词有待商榷,但大约是这么回事),所以,不但要奋勇对外,内部还要防止那些“宵小”们的暗算。
想起来著名的岳飞,前些天去西湖,没有去看这位精忠岳穆王的坟墓,只看了那位也很有名的曾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的苏堤,若论实用价值还是苏堤,若论精神力量还是精忠报国。
还有那位商鞅,因为是第一人,要比这位晁错有名的多,但这种悲叹只是我们后世人这样看的。尤其是岳飞,他好像已经植入了民族精神。
当刘濞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的时候,也许汉景帝还不相信,当自己所倚重的大臣(而且是军事重臣)也带人这样说的时候,而且当自己看不清形势(当然我们后来人能看的清)的时候,一切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人死灯灭,《言兵事疏》是给别人看的,他一个柔弱书生“一挡不了十”,只能“十当一”,但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不过叛乱只进行了三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了。还是那一句老话:鸡蛋碰石头,还是现实一点吧,就是一百个鸡蛋,也碰不过人家。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毕竟太小了,而且联合者各怀鬼胎。
可是后来有个叫朱棣的,却神奇般的反叛成了皇帝,据说他当时只有800士兵,而刘濞造反时征召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看来,历史真的不可复制,没有人能讲的清楚,就连我们后人也说不清楚,要不是有那么多的书来辨析前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十不当一”和“十可敌十”的辩证法。
想起来前几天看的《百家讲坛—澶渊之盟》,说很难说这个屈辱的条约是好还是坏。而且有人说“宋朝”并不是一个正统的王朝,而契丹要比宋朝建立早,也占据着广大的地区。
不管怎么样,当前人焚尸扬灰的时候,后人还在从事着前人的工作,当我们也走进坟墓的时候,管你当十个人还是不当一个人,统统都是人家饭后的谈资。
而同样的故事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