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播报讯: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产业。伊川鸦岭地处浅山丘陵地区、中原核心富硒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沙土壤,特别适合红薯种植。鸦岭镇的红薯软糯香甜、入口即化,被称为“红薯第一乡”。
8月18日下午,伊川县群艺协、县新阶层网络人士一行8人,乘车前往位于鸦岭镇亓岭村的岭上硒薯千亩产业园基地采风。吹着凉爽的秋风、乘着盛夏的余热,一行人员在红薯基地地头下车,在硒薯产业园经理田晓磊的带领下,穿过地头的草丛,越过弯曲浇灌渠,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走进了一片繁忙的千亩硒薯种植示范基地。用心、用情、用镜头记录下了一片硒薯丰收的喜悦和幸福场景。
大型挖薯机轰隆隆缓慢的开了过来,后边土浪翻腾,诱人的红薯纷纷随着泥土滚落在地,后边紧跟的捡拾人员立刻整理成堆,一排排、一行行煞是壮观,装筐人员把一筐筐硒薯装筐后抬上车,运往园区分拣部进行包装。
一行人员拿出相机、手机、摄像机在田间地头拍摄各个角度的忙碌丰收场景,不断与劳作人员交谈、询问、抓拍,整个丰收现场形成了一幅美丽乡村产业兴旺、硒薯地里拍丰收的幸福画卷!
在园区分拣部的包装区,我们看到工人在认真的挑选、分拣硒薯。看到有媒体来采风,她们纷纷介绍硒薯的好处,并嘻嘻哈哈的要求给她们拍照。看到我们表示同意,她们纷纷的整理仪容,抱起硒薯,像明星代言一样齐声高喊“岭上硒薯,真甜!”
鸦岭镇在外能人乡贤俞永生先生介绍说:“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称,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糖尿病、绿色减肥等功效。过去有句俗话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老百姓在饥饿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老百姓喜欢吃红薯,是为了保健和养生。时代不同了,观念也在变,随着老百姓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红薯的消费市场也日渐看好。 “岭上硒薯”以其含有富硒的特色和“甘、甜、软、糯”的口感受到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县群艺协主席、县新联会秘书长赵晓辉表示,网络媒体人士要弘扬正能量,充分利用媒体人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加强交流,运用能够引起网民共鸣的网言网语,用小角度、大视野,小切口、大主题,小观点、大内涵,来展示伊川乡村美、产业兴!让岭上硒薯品牌走出伊川,冲出河南,走向全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鸦岭镇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薯乡薯业科创园,先后引进烟薯25、普薯32、商薯19等新品种,共培育了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千亩示范方发展规模种植。
在7月30日举办的伊川县“岭上硒薯”开挖仪式上,伊川县鸦岭镇党委书记梁妍斐表示:“要把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的富硒功能农业作为产业发展工作重点。以洛阳大西环发展为契机,围绕四好农村路、洛阳近郊游,做深做细红薯文章,发展共享农场、红薯采挖、观光农业、研学旅居等,展示红薯种植加工工艺,推出红薯系列美食,留住乡愁与乡土味,做大做强红薯特色旅游,实现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据悉,该硒薯种植基地共投资一千余万元,流转土地1450亩,内有育苗大棚、分捡车间、储藏库等设施,基地在标准化种植基础上增加了小拱棚,种植时间由4月份提前到3月份,收获时间提前到7月,储存期限也相应延长至半年以上,保证“岭上硒薯”在国内最早上市,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使广大消费者全年能吃上纯正的“岭上硒薯”。 截止目前,鸦岭镇累计发展脱毒红薯2.5万亩,亩均增收5000元,年创产值超2亿。
夕阳西下,采风结束,虽然一行人员忙的满头大汗、踩的两脚烂泥、沾满两腿草屑,但大家都异常兴奋,联想到伊川硒薯种植的辉煌前景,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图文编辑:赵晓辉 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