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志良,工余之时喜舞文弄黑。译文、散文、随笔、曾在《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等刊出。现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员。
丝瓜棚下
文/王志良
每每夏季,在农贸市场,见碧绿的丝瓜参差不齐的摆放着任人选购。就会忆及小时候种丝瓜的情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住杨家宅处一本地房,清晰记得屋后门处有一大块用篱笆围起来的空旷地。有一年早春时节,天空中流淌着几分薄薄的,挥之不去的寒意。母亲从菜橱抽屉里取出一根凤干的丝瓜筋,拿一把剪刀,将絮状样的丝瓜筋剪开,便见一粒粒饱满,墨黑的丝瓜籽,从里边顺势而出。
体弱的母亲身体力行带着姐姐和我,在朝南方向,一角落处平整出一块约1―2平米的地,随后将土翻一翻,松一松,撤些豆饼渣当作肥料,浇些水沤上几星期,趁着一场春雨后,复用小铲刀将结成块的泥土铲松,尔后把丝瓜种子小心翼翼,宝贝似的埋进土里。
一星期左右,丝瓜籽纷纷破土而出,细细的嫩芽上镶嵌着一顶精致无比的小黑帽,帽檐下,一张张娇嫩的笑靥,婀娜多姿般在凤中轻轻地摇曳,在春雨中含羞似的垂下头,甚是惹人喜爱。不几天,当小黑帽脱落时,羸弱的丝瓜苗伸展着纤细而又长长的身躯,在春风细雨里日渐长成。渐渐地,瓜苗绽出绿叶,抽出瓜蔓,呈现出一股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见此情景,我们不失时机用竹竿撑在地上和预先削制好的,柔软的细细毛竹片,尼龙绳等,一边沿着篱笆,一边靠墙上屋檐处,为它搭建一个 “向上攀爬”的平台。
时令一入夏,只见丝瓜藤蔓缠绕、密密织织、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攀上毛竹片,钩住尼龙绳,心无旁骛,一路葳蕤向上,爬满了整个园子,给小小的院落,增添些许盎然绿意。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热浪逼人,太阳透过丝瓜藤蔓密密层层的叶片,把阳光的圆影直射在丝瓜棚上,斜斜地映在院落的泥地上,光影斑驳。举头仰望,从上而下垂吊着的丝瓜,在凤的吹拂下微微摇曳,散发出诱人的果蔬清香。蝴蝶和不知名的小虫围着从上而下垂吊着的小黄花飞舞,那些小黄花,好似一支支喇叭正吹奏起夏日进行曲,欢迎蝴蝶们的来访!给院落洒下些许氤氲安详的氛围,留下一院凉意,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傍晚的西天缀满鲜艳的彩霞,落日的余辉,斜照在丝瓜棚上,瓜棚被远逝的日光越拉越长,好似一条彩带。蓦然,天边的太阳猛的一沉,落向地球深处另一边,倏的一下,彩带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被日光轻轻掳去,收藏在浓浓的夜色中。
晚饭后,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乘凉。劳累一天的父亲躺在竹椅上,肚子上盖了条薄薄的毛毯,时而发出轻微的鼾声,时而插一句“无厘头”的话。母亲则坐在竹椅边,缓缓地摇着蒲扇,微风从蒲扇下流淌而出,似涓涓细流在清凉的丝瓜棚下蔓延,似睡非睡的父亲静谧地享受着蒲扇带来的丝丝清凉。我们几个孩子或坐或躺,眼睛一眨不眨,遙看着满天繁星闪烁和深邃的苍穹,遐想万千。那令人讨厌的蚊子,在耳旁嗡嗡飞来飞去,袭扰宁静而幽幽的夜晚!
子夜,凉爽的水滴飘落脸上,沁人脸颊。下雨了?仰头望天,窥见丝瓜蔓叶稠浓的空隙间,天晴依然!
不是雨,是夜间露水沿着藤蔓滴落而下。逐起身,踏上蹬面,凑近细观之,月色下,恬静的丝瓜叶上,露珠像镶嵌在翡翠上的宝石,泛着晶莹的,五颜六色的光华,好像天上的彩虹落到了人间…
夜深沉,月偏西,睡意渐浓,巷内乘凉者未见一二,飞蚊亦渐稀疏,劳累一天的人们与万物一同进入梦乡。
【今音评论】
安神立命的做法
《丝瓜棚下》的真心话和继承意志。这是评论的核心。这篇散文一千多字,核心讲了一个母亲的意志与精神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作者从小的记忆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像现在适合当时某种身份写作的文章,现在少多了。少了实在,多了豁胖。这种讲法在现在比较多,多在走路时和饭馆里的听讲。感觉是不实在。
这篇文章的实在,是写母亲的品质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至深,从这篇散文当中还能看到当年孩提时候的清晰的印迹。也就说明这家人家的家族的优秀传统保存和继承下来了,并且作为普通人的立身之本来予以展开与详说,其实也是对读者进行的一种交流方式。
像这样的交流,在这篇散文中是以细节而展开,尤其是第三段和第四段。这种散文笔法其实对创作小小说来讲,只要稍加视角和叙述语言的转换和变化就能达到。
这篇一千多字的散文,同样修改成一篇近千字的小小说也是富富有余。这是从作者在创作的思路上和题材的转换上,尚存在有这样的空间。也是作者所具有的创作能力,是以实实在在而凸显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朝那方面去作一次尝试。
评这篇散文,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的所谓欣赏或者解释,而是要从中看到作者所具有的潜力。散文创作需要依靠想象的手法,同样,评论也包含想象的手法,主要是为作者的创作实力乘势而为。为第二段人物的行为动作注重了分解。并以句子形式在作不断变化的根本就是人物的视角在转移中的观察。在观察中组合句型,在组合中调整叙述角度的位置和变化,在调整中又能够把握住度。度句、度人、度形和度动作。
虽然也在利用动词推动散文的叙事和结构发展,但并不是一味依靠动词在作教条定位,而是张弛有度,是以段落来予以突出,那就是“晚饭后”的一段,相对以环境来定位,人物的活动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安静状。静于母亲曾经的身体力行,默默传授的行为,要比一沓纲领都有用,有用是指普通人家所讲的实惠和安身立命的做法,与他家不一样的地方。
传统教育家家有,家家都不同样。所以写出来的景物也不一样,除了丝瓜以外,还能够领略到其它像种西瓜、葡萄之类的文章。但这其中所含有的传承精神,不知你记录下来没有。这篇“丝瓜棚下”就记录下了这段看似平凡但又不一般的家教方式。这就是底蕴,家族的勤奋与努力,不靠不依的文化底蕴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选、诗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