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初识
从西双版纳乘车
与白云同行,与橡胶树作伴
漫漫……盘山。越林。十几个小时
用诗的热情,跨越国界
目标:琅勃拉邦
诗人、大巴和“一带一路”快列
沿13号公路欢声笑语
距离琅勃拉邦越来越近
天渐黑,雨越下越大
一盏盏心灯挂在屋檐下,照亮着
诗人们狂热的内心
这,就是我初识的老挝
和纯朴的老挝人

之二 香通寺
香通寺,在蓝天白云间深藏
后面是流经六国的湄公河,前面
是普西山上的普西塔
寺院在佛光中耸立
普渡众生。梵音越过屋顶
飘荡,然后堕入空门
传诵信仰。或许
只有禅师坚守
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
一一被风吹了回来

之三 大皇宫
清晨。木鱼。透着凉意
在古树飘逸的余香里,走进大皇宫
震撼于建筑的华贵典雅
踏一份顿悟前来
在氤氲里静静地听着梵音
和雅、清彻、虚无
湄公河,倒映着寺庙的轮廓
寺内一片祥和
菩提门外,枝干
朝着离梵音更近的地方倾斜
瞻仰。叩拜。心中四海归一
云端扯出一点微光
继续前行,在此岸和彼岸之间
转身,又响起一串梵音
我从大皇宫门外走过,虔诚

写作背景:当我第一次踏上老挝这片土地时,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贫穷、落后,然而当我住上二、三天后,我被这个国家的微笑、友好、布施、古朴,慢与真,朴与纯,还有那无尽的原生态的秘境所吸引。

感动一:信仰
在琅勃拉邦二天,我每天早早起床,观察和体验当地人的布施。每天凌晨5,6点,整个琅勃拉邦就在黑暗中活动起来,街道两边:一边是竹篓米香虔诚跪席,一边是僧人合十赤足,长线不变的路线,风雨无阻,井然有序,彼我互施的喂养。当日出东方,街道被大殿金色的佛光照亮,僧人们拿到一天的食物回到庙里,布施结束。这是一种给予,这是信仰。老挝人通过这种布施活动,让人从小接受一种“给予”的真正教育,弘扬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感动二:自然
老挝的热带气候和石灰岩山脉、茂密的森林和秀丽精致的瀑布造就了老挝绝美的自然风光,尽管老挝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景, 但溪流小景、田园风光都十分古朴。条件虽简陋,但原生态环境却是那些爱冒险的游客们的天堂,背包客们寻幽探秘的好去处。老挝美丽自然风光有:光西漂布、南鹅湖等。这些原生态的风景,使你旅途增添了浓浓的野趣。
感动三:友好
老挝人友善 ,淳朴,对现状似乎很满足,老人、孩子们脸上都挂着微笑。乡间几乎夜不闭户。“塞拜迪”为老挝语:你好!路上与当地人相遇,一句“塞拜迪”绝对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老挝人做事平和,不紧不慢。感觉他们最不缺少的就是时间,所以来到老挝就要放慢节奏,跟着老挝人一起享受慢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说,"老挝特色"就是佛教信仰,"老挝风情"就是乡村生活。行走在老挝,你会发现这个国度就是由无数镀金的奢华寺庙、身穿橘色僧袍的赤脚僧侣、金色的稻田以及友善的乡民组成的一幅田园诗画。

感动四:饮食
老挝人的饮食与泰国菜与傣族菜的关系非常亲近。不单形似,而且神似。这次在老挝的交流活动期间,我对老挝的火锅非常感兴趣,它兼具了烤和煮的功能,中间凸起一部分,镂空,下面就是炭火,这部分是用来烤肉片烤鱼虾的。周围收边的部分放上汤水,下食材涮食,食材里少不了东南亚普遍的香叶,但少辣,清淡,也可以自行调料,饮食不仅健康,而且非常人性化。

作者简介:朱利竹,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在《安徽作家》、《采风中国》、《河海文学》等杂志上刊发。2019年出版个人诗集《与美同栖》。偶有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