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的收麦打场
作者:马金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时光已迈入21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许多农耕时代的往事已渐行渐远。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往日记忆进行回顾整理、归纳、梳理,让文献留住历史上那曾经的精彩瞬间,给后人留下一些资料,让他们在了解往事时,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
下面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用文字粗略记述农耕时代收麦打场的过程。

一、
造场在我生活的豫东一带,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一般是寒露节气播种,经过八个月的孕育,到了六月份芒种前夕成熟。
在麦熟前,农人都要趁农事稍闲的时候,整修抓钩、铁锨、木扬场锨、叉子、扫帚、镰刀、磨刀石、耙子、摞耙,牛笼嘴、牛梭子、牛套、驴夹板、缰绳、样绳、撇绳、肚带、连盘子、铁燕,石磙、耢石、耢托子等一应农具。如果缺了或者损坏了,就要去到附近有物资交流大会的地方“赶会”购买。
器物家伙配齐后,就要在比较高的地上“造场”了。
在“文革”期间,当时的生产队都是选择距离村庄较近、地面较高的地方造场。
后来落实责任制,我家分了地,我一般选择离其他麦地比较近的中心位置。
场地选好后,就要准备造场了。
造场前,要先把麦子除了。
除麦子时,一般都是连根薅,不再用镰刀割。如果用镰刀割,割的麦茬要高,以便把麦茬根薅净。麦根薅净后,要用铁耙子搂平,然后浇水。
浇水一般在后半晌进行。等所浇的水基本渗透,低洼存水的地方开始裂纹时,第二天就可以套上牲口碾场了。
碾场,使用石磙碾地,把比较喧的场地压实。造场有个技巧,就是无论场片儿多大,都要在靠中间的地方故意多搂土,整得高一点,以免遇到下雨时麦子存在低洼处受水浸泡。新场碾好后,叫“成了”。
是否成,全凭眼色观察,口传心授,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成了的场,要在早晨趁潮湿用杨树枝或柳树枝等较软的枝条盖上泥巴,人拉动枝条,走圆圈耢场。
耢场所用的杨枝、柳枝,自然叫耢枝子。场造好后要立即使用。把薅场的麦子盖在场上,摊得薄薄的,盖住场片,打第一场麦子。只要趁湿场碾第一场卖场麦,场就是上等的好场了。

二、
割麦农谚云:“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麦子看似秸秆泛青,经过芒种前几天的西南风一吹,便会在一晌之间成熟了。
收麦的时候有“收生不收熟”的说法。所谓的“收生”,指在麦杆儿蜡黄时收割,那时产量最高。这是黄淮大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悟出的经验。
有句农谚说“造场的麦子不少见”,就是这一经验的见证。麦子开始收割前,一般都是选在吉日开镰,绝不能放在初一、十五开始割第一镰。麦子收割前,我每年都提前腌制好咸鸡蛋、咸鸭蛋,腌制好糖蒜、豆酱等含盐较多的食品,购买变蛋、白糖,以备在麦忙时节在地里就餐吃饭。
麦收时间天气热,出汗多,给身体补充盐分。麦子开镰收割时,一般从南边开始,寓意“难割完”,祈祷多割一点、多吃一点。当然这都是上年纪的老农人干的事儿,后来的年轻人就不再讲究这个说法。
开镰割麦前要先用石头磨镰。在家磨好后,还要把磨刀石拿到地里,再装一瓶水,以备镰刀钝的时候在地里再磨。麦子收了一小部分,就要往场里运送。解放前一般都是扁担挑、肩膀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太平车的富裕农户就用太平车拉;后来架子车普及了,农户一般都是用架子车拉。拉麦时为了多装,一般都要把架子车的滚轮(也就是底盘)卸掉,车框接地,一人用木杈子把散麦往车上装,一人在车上用脚压踩,把喧软的麦子踩实。有的还捆一下,捆成麦个子,便于装车。这样下来,如果架子车大点儿的话,能装两分到三分地,特别大的车子能装上四分地的麦子。

三、
垛麦垛与打场麦个子、散麦运到场里,为了防止下雨淋湿,要垛麦垛。把拉回来的散麦堆在一起,无论麦子多少,都垛在一个麦垛上。
如果是晴天,就直接摊开,均匀铺在场里翻晒,等晌午就开始打场。
阴天的话,就直接垛好,下雨不扒垛。遇到雨天,麦个子穗头朝下,则具有很好的防雨作用。祖辈就传下“焐垛不焐囤”的说法。意思是麦个子在麦垛上,怎么焐也毁坏不了粮食。晴天了再一点一点的扒开晾晒、打场。
一般情况下,一场麦子能能碾一亩地左右,天气好、场片大、摊厚实的话,能多打一点,最多可达二亩。
具体来讲,一场能碾多少麦子,要看场的大小。翻场用的木杈子摞耙麦场摊好后,要翻晒几遍,叫翻麦。
翻麦有技巧,要用木叉倾斜挑起来,倾斜翻晒,目的是让麦子松散、便于通风,晒得快些。碾场前还有一道工序,叫“圆场”。即把场里的麦子由摊晒时的大致方形,用叉子扫帚等打造成圆形,以便于走石磙。使唤牲口碾场的人叫“鞭把”。解放前,农人所有的活儿都得全拿。解放后,生产队时候,“鞭把”只干使唤牲口的一种活计。土地承包后,尽管很多农人不专业了,一家一户所有的活儿仍然要全拿。
圆好场,要用木杈敲打翘起的喧麦,不然的话麦子深度超过牛的肚子,牛走不动,打压以后相对低得多,整个场片看起来比较平整,牲口就走起来比较顺畅。
碾压麦子的时候,先套牲口。牲口有骡、有马、有驴,有牛。驴、骡、马属于快牲口,碾压速度能比牛快一到两倍。不过,一般农户都是使唤牛。牲口拉石磙碾场时,“鞭把站在场的中间内圆的一个点上,左手持撇绳,右手拿鞭,随着一声吆喝:“吁!吁!走啊!”那牲口便不紧不慢的沿着场边迈蹄走开。牛脖子(牛领子)上有一个牛梭子,用弯桐木做成,在牛脖子上承重。卡在上面的粗绳就是牛套,牛套拉动连盘子,连盘子用铁燕挂住磙轮框,石磙在打制的时候就是一条粗一条细,滚轮框也是一头宽一头窄,宽边配大头,窄边配小头,滚轮框便通过框轴带动石磙斜着往前走。
斜着斜着,一个打圆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石磙后边,通过耢托挂有耢石。石磙配上耢石,所到之处,晒干的麦穗上,麦粒便脱落下来。在碾场时,“鞭把”不能站在一个点上,而是选取把场地分为四个三角形,“鞭把”所站的位置,在长方形对角线靠近交点1/2处,这样就把一片场分为四块,牲口在四个大角里转圈,“鞭把”始终在牲口转圈的中央,全片厂就可以不留死角的碾压完毕。须知在毒日头下来回转身,也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很容易犯困。但是为了一年的生计又不得不做,因此在极无聊之际,“鞭把”往往哼一些简单的小曲,以此来取悦、防困。碾场即将完毕的时候,要“溜场”。即让牲口沿场的大圈,走两圈,“鞭把”在内圆走两小圈,目的是把末梢没有碾住的麦穗儿找补一遍。牲口通人性,往往到了“溜场”的时刻,干得特别卖力,走的非常潇洒,随着“吁好”一声,就把牲口卸套,牵到树下歇晌,等待下一轮的劳作了。经第一轮碾压,麦子上的粒籽粒基本上能掉70%,碾压第一遍称为“头落”。
碾压过“头落”之后要翻场。这次翻场和晾晒的翻场不同。
先是用木叉子把已经碾平的麦子挑起来,然后再侧着杈子抖一抖,让麦的籽粒掉落下来,落到场面上,然后把压在底下的麦秆翻到上面,略微晒一下再碾压。就这样碾压第二遍之后就可以“起场”了。“起场”暗含着许多“巧活”。带穗的麦子碾压后失去了籽粒,叫“麦穰子”。
“起场”时在场一个角上,把麦穰子挑掉到外边,然后用摞耙、木扬场锨等工具清扫出一片空地来。最后再把所有的麦嚷子都要堆在这里。麦糠、麦籽、麦余子的混合物叫“麦稳子”。“麦穰子”挑完后,就要把剩下的“麦稳子”堆在一个造场时预留的较高的地方,目的是防止还没有扬场时下雨。

四、
扬场麦稳子堆放好后,下一步就是扬场了。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民们对扬场是十分敬重的。
麦稳子堆好后,本家的妇女就要借故离开;一般情况下,小孩儿也不让在场上,避免说错话引来晦气。只见每家的精壮男劳力把麦稳子圆了又圆,用新买的扫帚的背面拉一拉,看起来非常平顺。然后回家拿来早已购置好的鞭炮、香、纸。在“麦稳子的正南方,放置香炉,点燃九根香,然后烧上纸,恭敬地作揖跪地叩拜,祈求老天爷多打多收,保佑好收成。
叩首和祈祷是同步进行的。
起身后作揖,作揖完成,就放鞭炮。鞭炮响完就开始扬第一锨场了。
如果家里实在没有当家的男人,或男人因事外出,可请邻居家男人或者娘家兄弟、小叔子、大伯等来完成。
实在找不到男人的话,妇女烧纸的也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越来越不重视打场礼节了。改革开放后,首场麦烧纸烧香的更不多见,只是放炮还延续了几年,再到后来,小麦产量越来越高大,大多都超了千金,烧香烧纸,磕头放炮等诸多麻烦事儿也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现在,随着机收的推广,古代流传的一系列打场礼仪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祈祷仪式完毕后就可以开始扬场了。
祖宗传下的规矩,第一木锨必须从南边开始学艺。也是取“难扬完”之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扬场是个技术活,好的扬场手能趁八面风,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风,麦子都能落在中间的位置。起风时,可以看风挪动麦稳子,麦粒必须刚好落在场中间。扬了前几锨,要定“马路”,即把扬出来的麦子与麦稳子之间要间隔一定的距离。
如果是新手“马路”要宽,以免麦粒混在麦稳子里,多出力不出麦。
老手就另当别论了,扬场锨得一准二稳,锨锨落在斜长的新麦粒堆上,看上去麦堆漫长、浑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这样的扬场手,在农村总被称为“老庄稼油子”。扬出的麦粒,有上风头、下风头之说。
好麦是先上风头,最好最饱;然后是下风头,麦余子和余子麦在最边上。麦康随风飞到远处了。在扬场时,还有一个人需要配合,叫“打落”。“打落”的人不时地挥动扫帚,当木锨扬起,扫帚便扫动;麦子落下,扫帚再回来。
扫帚来回摆动,麦粒不停落下,而落不到扫帚上,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活脱脱一部优美的舞曲。这种默契的配合,没有几年功夫是练不出来的。我亲身经历的割麦打场,有多少人手都能用得上。
在场里活计很多,用老人的话说就是“进场闲不住,丢了杈子拿扫帚”。丢下扬场锨,就拿摞耙、拿爬子。在场里,人们虽然劳累,但同时又感到很幸福。而这些幸福,如今已经成为当代人的记忆。

五、
摔麦杆地里割好的麦子,挑拣长的高而粗壮的,就捆成“麦个子”,拉到场里,找个角落垛起来,趁不打场的时候摆开晒。晒干了,再用石磙、大石头,或者厚木板凳好架子,趁“麦个子”焦的时候,双手握住麦秆根部在架子上摔,其目的是摔掉麦籽,这个过程叫摔麦秆。
摔好的麦杆用途很多。
那时候的住房多为草房,草房上缮的草,就是麦秆,即把麦秆平摊在房坡上,两边用泥压好,能维持多年不漏雨。
再者,人们还用这种办法摔出来的麦秆的上节,掐成辫子,制作成草帽。
农民们在夏季戴在头上,有很好的防晒作用。在当代,还有用麦秆制作成麦草画的。

六、
垛麦秸垛在麦收季节,一般都是妇女割麦,男劳力拉麦、照顾场。
麦子收割完,场也基本打好了。
后边就是垛麦秸垛。
垛麦秸垛时,要先打底子,把底子打出来,用杈子插到麦秸底下,扫出落下的几个麦粒,叫“扫多收”。
垛麦秸垛时,一人在垛上面用杈子打,几人在下面往上撂,上面的人,始终要把杈子的头露在外面,否则,麦秸垛就不成型。麦秸堆堆好后,就从四周不同的角度去拽,一直看到麦秸垛的形状自己满意为止。
麦秸垛有圆、有方、有椭圆,麦季过后,大多比一比谁家的麦秸垛好看。
麦秸垛垛好后,上面要上大糠,即头落子麦糠。麦糠具有很好的防水作用。下雨再大都不会漏水。
那是没有防水的塑料布,麦糠上好后,还要用泥巴均匀的摊开,在顶上用泥抹一圈,顶尖上用泥抹厚一些,泥里面掺杂有麦糠,奈雨水打,不易被冲。盖顶的形状,就是这时做成的。直接用泥抹下来,形状有点像茶壶盖儿,这样的顶就叫“茶壶盖儿”。
倘若费点功夫,用麦杆在下面平摊一层,约1厘米厚,再往外出一点,这样的盖顶叫“秃子帽”。
垛麦秸垛还有个讲究,一般都说笑话。“垛麦垛,炸糖糕”,谁家垛麦秸垛,别人见了就说“炸糖糕没”,东家回答“炸了”,“不炸糖糕就给你推倒了,帮你再垛吃糖糕。”
那个时刻,满场里飘荡的都是爽朗的笑声。笑声里夹杂着互帮互助以及劳作中的喜悦。

七
、开场麦秸垛好后,要利用场地晒麦子。
等麦子全部晒干、入囤,收麦打场就告一段落了。
收麦打场的最后一道工序叫“开场”。
即下雨前把造好而且使用多日的场,在下雨前用铁锨均匀地挖坑,等下雨了,让场湿透,种上晚秋作物,如红薯、绿豆、豇豆等,不让地闲着。
同时也增加一点收成。
开过场后,农村的收麦打场工作才算是完全结束。

作者简介:马金立,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多篇论文,诗歌,散文。商丘诗词协会会员、商丘辞赋家协会会员、政协柘城县文史员、柘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