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
文/康鸿斌
六十八年前,母亲来到这个世界时,她的到来并没有给舅家带来多少喜悦,因为她出生于一九五二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这个时候的中国,是共和国成立的第三个年头,这时的中国,正是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核心。在这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缺吃少穿,过着清苦的生活,母亲在舅家她们兄弟姊妹当中排行为四,生活拮据,捉襟见肘。
母亲的童年生活是从贫困的生活中度过来的,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外公和外婆说女孩子不用识文断字,能干家务和农活就行了,因此,母亲没有上过一天的学。
没有上学的母亲从此跟着外公和外婆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长大一点后,她跟随外公上北山砍柴、下田地干农活,和村里面的大人一起修水利,和姨娘一起帮外婆带两个小舅舅,期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坎坷,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份家庭的责任。曾听母亲说,大舅当上大队干部后,二舅应征入伍。十六、七岁的她跟随家里的大人参加了基本农田水利的建设,由于工地条件差,母亲单薄的身体受了风寒,落下了病根,以致多年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但在外公和外婆的严厉教导下,却学会了干各种农活的技巧和做很多家务的能力,同时也磨练了她能够吃苦耐劳的意志,比如纺线、织布、绣花、纳鞋底等等,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年龄也不到二十岁,她在舅家时由于兄弟姊妹多,她上面有哥哥有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所以说家里的事情不太操心,只是把大人安排的活干好就行了,但和父亲成亲后,就不一样了,父亲这边只有他一个,姑姑年龄又小,祖父祖母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所以家里的重担就落在母亲和父亲的肩上。为了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的劳作还是改变不了贫穷的面貌,随后我的到来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些负担,但是更多的是给家庭带来了喜悦和希望,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的到来给母亲和父亲、祖父祖母、姑姑也带来了不少快乐,虽然穷,但心里乐。
为了家里人生活得更好一点,父亲偷偷地搞一些副业,大多数时间在忙农业社里的事情,家里的里里外外就全部担在母亲的肩头,要赡养老人,要帮助姑姑,要养我,白天即要参加农业社的劳动,晚上还要纺线织布、纳鞋做衣服。由于当年在水利工地落下了风寒病,渐渐的压垮了她的身体,致使一直有病在身。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弟妹们也相继出生,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这个期间多亏了亲戚朋友及众乡邻的帮助,才是我们家逐步走出了困境。
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吹到了我家,政策好了,娘和父亲也搞了一些家庭副业,比如做些手工挂面、手工糊一些纸灯笼等,用来贴补家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父亲外出承包工程,家里的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压在了娘的肩上,她既要干农活,又要做家里繁琐的家务,本来身体有病在身,慢慢地支撑不住了,但她一直硬撑着,她不仅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更为我们兄弟姊妹撑起了一片天。
娘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却能深明大义,不但教会了我们干农活的本领,也让我们领悟了做人的道理,父亲承包建筑活后,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家里有时做的一些稀有食品,娘会让我们几个给左邻右舍送一些,虽然这是件小事,但却在我们兄弟姊妹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多年后,我应征入伍,走的那一天,娘把我叫到她身边,千叮咛万嘱咐,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她盼望我出去有出息,但也实实地舍不得我走,走的时候娘把我送出大门口,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向我挥手道别,送我走上了人生的征途。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从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三十二年过去了,我步入不惑之年,母亲也迈入老年,娘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最苦的时候往往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现在生活好了,娘却老了。去年娘突发疾病,她顽强地与病魔抗衡,我们都非常担心,她却从容对待,最终战胜了病魔,获得了康复。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借用一首歌曲歌词说出我对娘的感激之情。
“她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她却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却教会我做顶天立地的人”。
妈在,家就在。
愿母亲健康快乐每一天!
二零二零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书于西安

【作者简介】:
康宏斌,笔名亚郭,1971年9月14日出生,陕西岐山县青化镇人,现居宝鸡市。1987年10月应征入伍,2004年元月转业至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某分局干部。闲暇喜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