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授衔中南海
播讲人:石岩,原名:张玉兰
1955年9月27日,14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典礼率先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9位将军整齐地站在主席台前,依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接过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第一个拿到命令状的粟裕也由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正式被授衔的军人,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第一大将。这一天,一同在紫光阁被授衔的共计有在京的301名将官,而更多的将官们随后在全国七个地区,以及异国他乡接到了授衔令,他们后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第二场授衔典礼在怀仁堂。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怀仁堂》记录了这个荣耀千秋的时刻。
16时一过,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驶进了中南海,停在怀仁堂前的广场上。走下车来的是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
“我们的总司令来喽!”
朱老总健步走进休息室,神采奕奕。陈毅站在他面前,上下端详:“老总哎,比南昌起义时还年轻嘛!”
大家都笑了起来。
“贺老总,你想没想过今天能当元帅呀?”陈毅转过身,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问贺龙。
“别说想当元帅,那时连打响的是第一枪也没想过呢!就是一心想把那一枪打好!”大家被贺龙的直率逗得哈哈大笑。
说到“八一”南昌起义,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叶挺。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聂荣臻道。
“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他要在,元帅的桂冠一定要给叶军长!”陈毅的语调充满了深情。
“如果新四军中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是两个叶帅喽!”
“祝贺大家!”不知何时,周总理已走进了休息室。
“我们的周副主席也应该授衔嘛!”
身穿灰色中山装的周总理笑着摆了摆手:“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17时整,《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南海奏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主席站起身来,亲手把元帅军衔命令状和勋章送到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手中。
不过,家喻户晓的共和国十大元帅此时出现在典礼上的只有7位——刘伯承和林彪因病正在青岛疗养,叶剑英则在大连组织抗登陆演习。
其实,这些开国将帅中许多人几十年前早已是将军——
在国共合作前,朱德就已经是拥有实权的中将。
第二次北伐结束,贺龙便因功升任了军长,他的第二十军战斗力很强。蒋介石、唐生智纷纷派人上门拉拢、封官许愿。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起自己的武装之前,已经有至少二十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并取得了将官军衔。
和朱德一样,刘伯承也是“中将加上将衔”,允许佩戴上将军衔,享受上将待遇,相当于比中将高一级,可以视为“准上将”。
当时不仅叶挺这个手握实际军权的师长是中将,其余的如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刘伯坚等政治干部,也都被授了中将。(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特邀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中共与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的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再次授给他中将军衔,还特准其享受上将待遇——中将军衔的月薪为160块大洋,上将待遇则是每月240块大洋。不过,这笔“巨款”被恩来同志一文不留地作为党费上缴了。)
随着南昌起义的枪炮声响起,国民革命军中大多数共产党员以及部分进步军官毅然放弃了耀眼的军衔和高官厚禄,脱下将校呢,换上粗布军装,投身革命阵营。
今天,他们打出来的这个红彤彤的新中国,给了他们应有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