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知了》
不粘知了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夏天。
为了丰富闺女的完整童年生活,我也为了图个口福,和闺女一起带上工具,去粘知了去。
现在的粘知了的竿子高大上了,伸缩竿要几米长的有几米长的。现在也不用和面筋了,买一把小朋友们玩的黏黏的那种小手,往竿子的细头一绑,武器就弄好了。找一个空矿泉水瓶就可以出发了。
记得我小时候的夏天,那时村前有一条河,河两岸是一大溜的树林,小河流水潺潺,树木葱葱郁郁,鸟儿飞,鱼儿游,两岸瓜果香,成为我们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地方。
放暑假期间,我们最大的兴致除了洗澡、捉鱼外,就是偷瓜、粘“知了”。由于这片茂密的树林天然生成,营养水分充足,季节一到,各种昆虫便应时而生,叫声此起彼伏,而“知了”在树上“知——了——”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心里痒痒地我总想捉住它。在此说一下,知了的叫声是没有声调转换的,那种叫起来“呜嘤——呜嘤——嘛——”的,我们这方言叫“呜嘤马子”。
粘“知了”,出发前备好用面粉做的“面筋”,和一块面,反复在水里揉搓,把淀粉洗去,只剩下粘粘的面筋。 用南瓜叶或芸豆叶包裹,《不用叶子包没有灵魂》保持湿润不干燥,才能保持粘性。然后就是寻摸一根长竹竿,如果长的找不到,只能用短的前端绑上一根“绵槐条子”总得接够四五米才够长。一切准备挺当,就直奔小树林而去。粘知了,那也是凭经验技巧的,还得有耐心。不能大声喧哗的跑进去,在离树林五六米远时就得停下来,屏住呼吸、蹑手蹑脚、要仔细听、寻着蝉声认真看,就像古诗词中说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夏天的阳光正毒,向上看满眼都是刺刺的光芒,晃得眼疼、仰望得脖子疼。看到蝉趴在那个枝条上,要缓缓的举起竿子,竿子头上早就缠好了面筋,轻轻举、慢慢送,要最大限度保持竿子不要晃动,知了灵敏得很,稍有风吹叶动,便吱的一声飞没了影儿。以我多年粘知了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看,竿子要从知了的尾部靠近,被知了发现的概率小成功率大,就算竿子还没靠近,知了振翅一飞,翅膀也正好被竿子上的面筋粘住。粘住知了了,总会心头一喜,但也别高兴的太早了,要把竿子轻轻转一下,确保面筋能粘到更多翅膀的面积,避开枝条慢慢往回收。如果有两个人配合就更好了,一个人拿竿子,第二个人就去拿下被粘住的知了,当把知了放进方便袋或矿泉水瓶子里时,脸上才真正笑逐颜开。也会偶尔失手,由于内心的急切,越是靠近知了,手越是发抖,粘了几次粘不到时,就会惊动知了,它会撒一泡不干不净的尿展翅而去。尿落在谁脸上不一定,树下的人都仰着脸,总要有人讨便宜,就会引来小伙伴一阵大笑。小时候没有农药,没有灭草剂,知了很多,一中午就可以粘二三百个,午饭自不必说,炸“知了”或剁细了放辣椒米炒,成了饭桌上的美味佳肴。现在种地用农药的多了,知了呀,“山出牛”少了很多了。
扛着伸缩式的长竿,带着闺女终是跑不了太远太险太复杂的树林,只能领着闺女在路边几棵被阳光烤得厌厌的白杨树下,追着蝉声来回徘徊。时不时粘住一个知了,闺女还吓的直往后躲,怕却不忘拍手欢笑,伸出小手嫩嫩地说“爸爸给你点个赞吧”。呵!此时心里也挺美的。总是千方百计想着,陪伴着闺女渡过一个完整的童年。
哎,好想念那时我们纯真的年代,纯真的童趣,只是现在终不得见了。现在到处都有了电,有了电视电脑手机和各种电玩,小家伙们除了做作业便是打游戏,夏天出门一趟就喊热。大自然中很少看到少年儿童奔跑玩耍的身影了。看到这些真是无语问苍天,却也无能为力。只能悻悻来一句:
再见,童年,再见了童年的那个夏天!!!
作者:孙启营,笔名微信名:春天,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青年作协会员,淄博市散文协会会员,沂源县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