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民间诗歌活动的意义
———让诗歌靠拢生活
文/田忠辉
这篇短文是我应邀参加第六届榄边诗歌高峰论坛的发言,感谢中国大湾区诗汇各位老师,特别感谢施维老师的邀请和对发言的整理。
我计划的发言题目是《大湾区诗歌的三个问题》,实际是一篇理论文章,即2020年7月30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上的一篇文章《探索广东诗歌发展新思路》的深入阐释。这篇文章是我组织的力图反映广东诗歌现状的三篇文章之一,另外两篇邀请了广东省作协诗歌委的世宾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后徐诗颖来撰写的。(文章见下图)

但是,在参加2021年6月19日榄边诗歌高峰论坛过程中,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和诗歌朗诵活动后,我感触颇多,想就民间诗歌活动这一个话题来别开一题谈一谈想法。
诗歌在传统文化里面实际上是被分成两个层面的。一个层面是官方传统,所谓“正统的认可”,另一个层面是民间传统,包括民间立场的写作者和民间普通民众的诗歌爱好者。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对官方传统注意的比较多,但是对民间传统实际上是忽略的。而在忽略民间诗歌写作和诗歌活动中,尤其被忽略甚至被贬低的是那些热爱诗歌、朗诵诗歌,以诗歌为生活乐趣的群体,我认为这些群体被忽略被贬低是不对的。
在榄边诗歌高峰论坛上,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结合我之前的一些观察,我觉得在我们当下的诗歌整个的写作以及诗歌活动中存在着一个群众的民间的场域,这种群众的民间场域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被理论界所忽略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场域做更多的理论上和学术上的关注和关怀。这是我在榄边诗歌论坛上的发现,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专业学者能够就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我从三个方面发现群众民间诗歌活动的意义。第一,从生活现场的角度来说,群众民间的诗歌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是相对于个人的生活现状来说的。第二,以“中国大湾区诗汇”来说,他们做了很多的公益活动,这事实上显示了通过诗歌活动,他们参与到了公共话题公共生活之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诗歌现场活动。第三,当我们去说诗歌如何参与现代生活的时候,其实往往忽略了诗歌是繁荣人民生活的真正渠道。这种渠道并不仅仅体现为高大上的诗歌写作和诗歌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场的人民群众生活。
1958年,中国曾经出现过民间诗歌运动,与那个时代的民间诗歌运动不同,我认为当下的群众的民间诗歌活动不是组织化的,不是歌功颂德的,不是被动的而是自觉的。它是真正民间民众立场的,是将诗歌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载体的诗歌活动。尽管其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如果能站在海纳百川、辐射丰富的立场和角度来看,这将是与这个时代的特质密切关联的富有广泛时代意义的一个现象。
以上是我参加第六届榄边诗歌高峰论坛线上活动的感受。非常感谢施维老师,感谢中国大湾区诗汇。

作者:田忠辉,生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南粤优秀教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教学督导,知联会会长,创意文化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普通高校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目前致力于《论语》推广和创意写作研究,主持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意写作书系”五部。个人公众号“田泊书房(tianboshufang)”、“论语课(lunyuke)”。

(组编:郭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