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魏世家》中说:魏国为了苟安,决定割地求和,那位著名人物苏秦的弟弟苏代登场了: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但就像中国的近代,皇帝不着急,大家干吆喝,地割了,白银赔了,但狼还没有走,灭亡是不可能的,与战国时的小诸侯不一样。
不过我们知道,光有魅力不行,还得有实力,从根子里烂了的国家,或者不同级别的较量,那是没有办法的,不抱薪救火不行,抱薪救火还不行,总之,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如今美国的大棒到处挥,大家就是看清事物的本质又怎么样?
皇帝不急,太监急,不是人家皇帝不知道,没有办法,你站到那样的位置怎么样?岳飞老喊着打到黄龙府,人家赵构的皇位怎么办?
想起了前几天去故宫看到那些大水缸导游的讲解,和珅把水缸包的金光闪闪,连皇帝也骗过去了,八国联军进北京,锯开一看,是铜的,只把金子刮掉了事。如此土生金,金生水的架构没能帮得了皇上,侵略就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金灿灿的黄金,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谁也知道水能救火,但该加薪时好像也可以,也许历史上有名的和亲政策也可以这么叫,但人家成功了,所以我们不叫“抱薪”,而我们的叫。
所以人民网的文章:《人民币的温度:“升值抗通胀”无异于抱薪救火》,文章发表于2011年的8月份,如今刚好过去一年,人民币升值不升值咱老百姓不知道,只知道如今的物价涨的工薪阶层很有点受不了。
于是不只这个,股市和楼市都有这样的声音,我们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各经济学家、智囊人物、政府高官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老百姓的问题很简单,我就想起来那个“曲突徙薪”的成语,没有办法,领导也有难处。
抱薪救不了火,水才能救了火,所以我在我的微博中写道:天只会下雨,不会下饼,更不会下馅饼。所以出门要打伞,不要张着嘴。
可这个成语千古流传,好像现在人用的也很多,而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很多,为什么呢?好像只有蔡明知道,而且人家蔡明知道的事情很多,连“明星们上厕所的时候,谁最爱看报,谁最爱抽烟都知道”。
可是真的没人知道我们该怎么办?苏代其实也开不出魏国的良方,比喻没任何用处,只是我们文人玩味罢了。
想起了前几天的六天双卧北京游, 800元,替旅行社算一下账,火车票是任何人买都不便宜的,来回要近400元,还剩400多元:在北京要净四天,住三晚,五顿八菜一汤饭,四个景点首道门票(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天坛),全程空调大巴车。
导游就说了,旅行社不是慈善机构,我报的旅行社是洛阳的一个点,还有最少三个旅行社的利润。
价格的恶意竞争,一个字:抱薪救火。但大家都这样,谁也没有办法,好像我们老百姓很实惠,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