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钦佩那种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身上总是具备奋斗精神,总有着顽强不屈、积极心态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困境。 
早在20天前,《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划空而出。一时间,教育培训江湖风云突变,数百亿的市值瞬间蒸发。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学科类培训已然走到尽头,几十万家教培机构走到了悬崖之边缘,转型的浪潮如潮水般滚滚而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罕见落泪,他仿佛已经走到英雄末路的尽头,其中的心酸岂能感同身受。又一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转型已是必然。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将是转型的未来方向,方向虽然明确,但转型之艰难仍旧肉眼可见。无论是当下业务链的解除,还是面临裁员、退费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都将是对管理者的巨大考验。回归本源,双减的政策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教育,回归本质。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决定我们教育模式的是教培行业吗?教育内卷是如何形成的?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定义它。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有着一个理性的认知和广阔的视野及内心的开阔。双减政策目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祛除资本的熏染,让教育成为一片净土。但是这似乎并未触及问题之根本。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高考仍然是我们教育的阀门,掌控着大的流动方向。当然,高考是人生当中最公平的考试之一,是有着存在之必然性。高考近些年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强弱项。那分科教育的高考是不是可以早点进行,擅长数学就不用非得考英语,不擅长数学是不是可以搞写作,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分门别类去考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数学不好的考生就不用非得考数学而进入很差的三本,写作搞得好就可以进入普通甚至更好的一本,这样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人生规划呢?免得到了大学,过了两年之后再去纠结考研、考公还是工作?再去纠结自己擅长做什么,选择什么工作。如果能够尽早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幸福生活,对于国家兴盛也是长期利好。

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背后受伤的还是学生。有人对于内卷有一个形象的解释,举个例子:大家在电影院一起看电影,看到一半之后,突然第一排的观众站起来看,导致后面的观众看不清楚,于是后排的观众也都站起来看。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大家看的还是那么相同内容的电影,但是身体因为站着就很疲惫,导致付出双倍的努力享受同等的内容服务。这和教育内卷异曲同工,有家长将孩子逼成鸡娃,势必会导致一大堆的家长盲目从众。这就会造成什么结果?孩子越鸡娃,越要补课,教培机构越强大,鸡娃和教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因此,砍掉教培,不让补课,一定会限制这种疯狂的内卷,这也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公平。因为,大型教培机构都在大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城市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资源,而农村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城乡教育不均的痛点更加具有撕裂性。因此,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把资本关进笼子里,使教育更加透明、健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