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川日志之
读刘志尚先生《齐岳山纪事》作竹枝三首
文/巴山细语(陈武林)
2021.2.9
今日翻阅旧书,重读刘志尚先生《齐岳山纪事》,很有感触。
在利川工作期间,我结识了一些文化人,刘志尚先生算是其中之一。
2001年9月,刘志尚先生赠我一首诗
《赠陈武林市长》
齐岳放歌初登临,俨如胡子下鞍行。
理财补薪填软囊,走马挥师出寒门。
方伴龙船唱竹枝,敢盗息壤酬巴魂。
何来口碑扬德政? 春潮涌处仰秋亭。
在诗的后面,有一段注释:胡子:湘鄂西人民称贺龙为“胡子”。理财补薪:陈武林同志任常务副市长初期,遇上历史上遗留的拖欠职工工资的难题。走马挥师出寒门:当选市长主持扶贫攻坚,整体脱贫。
竹枝:刘禹锡在夔府作官,学习当地民歌,写有《竹枝词》传世。息壤:天庭一种再生的土地。大禹之父一鯀曾盗壤为民间治水。巴魂;巴子魂。土家祟拜之魂。秋亭;秋风亭。寇准任巴东县令,人民建秋风亭以表纪念。
读了这一首诗后,由于当时工作较忙,也一直没有给刘志尚先生唱和一首。
《齐岳山纪事》一书,由著名作家田野先生作序,2002年10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刘志尚先生的散文集子,收集了刘志尚先生历年写作和发表的散文,也包括一些得奖的散文,如《马桑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发表,并获得天津市新中国建国41周年“国庆正文”一等奖。《齐岳山纪事》一书出版之时,我已经离开利川近半年时间了,刘志尚先生在书的后记还特意提到我:“...利川市市长陈武林、市史志办全体同仁为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书出版后,刘志尚先生给我送了一本,在扉页上还写了一段话:“歌咏龙船调,景看齐岳山。文能觅知音,高山流水长。书赠陈武林市长雅正。刘志尚,二00二年十二月。”
时隔19年了,再读《齐岳山纪事》一书,特作竹枝词三首,以文自存。
(一)
斑竹花开龙洞旁,清江水浪影连黄。
马桑树上观风景,齐岳山中好歇凉。
(二)
清江齐岳下铜关,远眺夔门上水杉。
一卷短文诗意在,百篇纪事土家言。
(三)
清源自古浪都亭,龙洞陆城头尾行。
浩浩英姿八百里,悠悠碧水万山情。
注:龙洞:龙洞沟,位于利川市汪营镇境内,喻为清江之头;陆城:宜都市,清江入长江口所主地,喻为清江之尾。

刘志尚先生为利川市人,1951年9月生,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当过知青,先后任利川县(市)人民政府办会室秘书、科长,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市旅游局局长。我在利川期间,刘志尚先生任市史志办公室主任。他先后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论文多篇,主编《利川年鉴》、《中共利川简史》,撰稿的电视纪录片《腾龙洞》,由湖北省电视台摄制,获第十一届国际洞协学大会影视大赛铜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省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放。
刘志尚先生还点校注释清同治版《利川县志》。由于历史的原因,记得当时同治版《利川县志》在利川市难以见到,能知道的,仅仅是市博物馆有一本残缺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史志办的同志在团堡一户农民家中找到一本手抄本,也是一直存放在史志办的书库里。那时财政很困难,市史志办一位老同志用毛笔小楷将同治版《利川县志》誊抄了一本。1999年8月的一天,我去史志办调研,刘志尚先生专门给我介绍这个事,我也去看了那位正在誊抄的老同志,很是感动。在调研结束时,我当即表态拨一点经费,请他们点校注释后,正式出版,然后分送不同地方、不同层级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藏存。后来,按照惯例,他们要我为再版的同治版《利川县志》写个序,因此,也就有了那么一片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