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孔庙(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孔庙之四
本来关于孔庙的叙述,基本上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有些网友对我提出了新的建议,还希望我利用这个平台,将孔庙的历史沿革以及后来的一些情况等,再详尽的叙述一下。为此,我就结合相关资料,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如前所述,北京的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

北京孔庙
时间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北京孔庙开始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现有的规模和布局。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
我们已注意到,1988年的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关于孔庙的历史沿革,如前所述,元大德六年,也就是1302年,北京孔庙即曾为文宜王庙开始建造。
时间到了元大德十年,也就是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
我们透过有关史料获悉,到了元大德十一年,也就是1307年,北京孔庙立“加号诏书碑”,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并在孔庙大成殿内设圣位。
另据介绍,时间到了元皇庆二年,也就是1313年,皇庆二年开科取士后,并在北京孔庙内立进士题名碑。
元延祐三年,也就是1316年的初秋,北京孔庙立“加封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碑,并陪亭。
元至正十六年,也就是1356年,皇帝下诏修葺北京孔庙庙宇。到了元末的时候,北京孔庙开始荒废。
后来到了明永乐的初年,北京孔庙又重新开始整治修缮。
再后来的明永乐元年即1403年,改称国子监孔子庙。
时间到了明永乐九年,也就是1411年的时候,北京孔庙整治修缮竣工,并修缮了大成殿。
时间到了明永乐十六年,也就是1418年,戊戌科起至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癸未科止,共在孔庙立进士题名碑77座,77次殿试开科取士22440名。
(注:所有北京行的参考资料,将在最后章节中详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