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孔庙(3)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孔庙之三
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
我们注意到,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十三经刻石碑189座,“御制告成”碑共190座。这就是珍贵的“乾隆”石经。其中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等十三经。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此外,大成门内有碑11座,有康熙25年御制至圣先师子赞碑;清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

孔庙
在孔庙的先师门外,是一条东西向的横街,原正名叫“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坐落在这里而得名,有时也称国子监胡同,多称“国子监”街。
众所周知,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在孔庙大门外立“下马碑”两座。
另据史料记载,国子监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朝,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人才,仅明朝天顺六年,也就是1462年在国子监学习的就达1.3万多名学生。
透过相关资料,我们获悉,元、明、清三朝取得进士头衔的学生就达4.8万多人。据说当时的文人学士能毕业于国子监,考取进士,并且在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镌刻大名,流芳千古,就“成贤”了。正因为这样,“集贤门”的牌匾由此而来。
短暂的北京孔庙之行,令我的感慨颇深,这些众多的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古代文化真品,不正记载了古都北京的变迁和发展的悠久历史吗!不正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叙述到这里,我想起了列宁说过的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让我们更好地尊重历史,保护文物,古为今用吧!
(注:所有北京行的参考资料,将在最后章节中详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