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孔庙(2)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孔庙之二
我们顺着甬道再前行,便是大成殿。大成殿坐落在以汉白玉雕云头石柱杆的月台上,并雕有飞龙戏珠、吞云吐雾、宝珠火焰、云水波涛等。
我们注意到,作为主体建筑的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大成殿双层飞檐,四坡五脊,光彩夺目。殿内正上方悬挂有民国初年大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额。
据有关资料介绍,因为自清代康熙以后,每一位皇帝即位,照例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所以大成殿内集积了从清初康熙到清末宣统,九代皇帝的匾。民国五年将清代的匾额,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由此才改悬“道洽大同”的匾额。

我在孔庙
据相关的史料记载,自从清代以来,每年都要到孔庙大祭几次,主持祭孔典礼的都是皇帝。祭孔活动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复辟帝制的活动中,也处心积虑地搞了一次祭孔丑剧。袁世凯祭孔时穿过的“大礼服”现陈列在历史博物馆。
我们还获悉,孔庙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孔庙先师门内两侧,立着竖排高大的石碑,这就是富有盛名的元、明、清三代进士提名碑。
另据了解,在光绪三十年,清代最末一科进士提名碑刻有“沈钧儒,浙江秀水人”。“明清进士题名碑,虽然‘陈迹今朝事已非’,但作为研究历代科举制度仍不失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进入大成门内,两侧十枚石鼓便展现在眼前。这是清乾隆年间依照先秦石鼓隽刻的,因它形状像鼓,古称“石鼓”,鼓上刻有“石鼓文”。石鼓旁竖立着两座清代石碑,书有“御制”二字,碑文说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和用意。石碑碑额为乾隆御笔。
(注:所有北京行的参考资料,将在最后章节中详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