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1991年出生,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研究员,赛罕区政协委员。2009年被评为“感动内蒙古人物”、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全区道德模范”、2011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2年被中宣部评为“中国好人”、2014年荣获“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佳毕业生”、2017年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8年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佳孝贤”。



杜威曾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母亲,他用孝心书写的“妈妈日记”,使人看到了他十几年照顾生病母亲的全过程,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及历久弥新的力量。他投身文化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不断续写感人篇章,用日记记录平凡人生。 “自古英雄多孝子,久病床前一少年。侍母十年从无悔,真情永驻天地间”。这是杜威2009年获评感动内蒙古人物时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那一年杜威18岁,是所有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 杜威母亲是百货公司的一名会计,父亲是中学的教师。在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得了脑溢血,经医院尽力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还是导致了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便和父亲一起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照顾母亲的生活。
在照顾母亲的那些年里,他学会了量血压、下胃管、插打针、按摩。为了让母亲身体多加一些营养,他还学习腾食管配方,给母亲开小灶做饭,但是由于母亲长期瘫痪卧床,又不能咀嚼,蔬菜水果吃的少,再加上母亲从小就不吃荤,不喝牛奶,生病以后,营养更是跟不上。母亲的皮肤变得粗糙、干裂。他就劝母亲喝牛奶,使母亲尽快恢复体力,,但怎么劝她也不喝,他就一连四天跪在母亲床前,央求她喝,直到母亲开始喝牛奶。之后,她已经离不开牛奶了。
为了给母亲再多加些营养,在他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给母亲下胃管,把流食通过特制针管注射到胃里,开始的时候他拿不准,她也不适应,经常把流食喷的他满脸满身。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他一遍又一遍的模拟练习,直到熟练的掌握。那时在他的脑子里,一个是让母亲快点好起来,另一个就是自己不能落下学习,只要时间来得及,就算是课间十分钟他也要跑回家去看看母亲。看看父亲临走时给母亲放的药她吃了没,尿湿了没,还需要为她做些什么。
等到晚上母亲睡了,他就开始静下心来学习,做作业有时一直写到深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写长达十多年的“妈妈日记”,把照顾母亲的生活、饮食、身体状况,做一些经验和总结性的记录。2005年的一天,他在给妈妈喂下红枣后,发现妈妈脸色变红,翻腾的厉害,他马上给妈妈量血压,当看到血压升高不少时,就很快在日记里记下,红枣补食,以后慎用。
1999年的一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昨天阴天了,妈妈又不好受了,差一点儿从床上翻下来,多亏在床的侧面放了枕头,从这天晚上开始,他就把自己的小床挪到外面,这样,妈妈就是掉下来,也会落在他的床上。
还有,医生给母亲配的各种药,服用后他都要认真记录、分析、对比。什么样的药用量少,什么样的药效果好,必须心里有数。每天早晨六点之前,他就早早起床,把照顾母亲的事情在上学之前做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那时虽然每天很累,他也想把更多的快乐带给母亲,经常下课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逗母亲开心。看着母亲能裂开嘴跟自己笑,虽然她说不了话,笑不出正常人的声音,他也特别高兴。好像自己获得了一项重要的成果。
有一天,他下课回来,又去逗母亲开心,却发现她的目光不像以往那样,眼角还有泪痕,嘴里好像吃过什么东西糊在嘴边。他突然觉得母亲有些不太对劲,翻看母亲周围的东西,当看到杯子里有糊状的药片时,打开药盒一看,原来药盒里的药全都不见了。他把父亲叫了过来,结果发现母亲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把身边书包里的药片全部吞了下去,他和父亲赶紧叫来救护车,去医院抢救母亲。
经过二十多天的抢救,母亲终于睁开了眼睛,但她还是不断昏睡,就是偶尔醒来,神智也不太清醒。但他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多难,也要让母亲活下来,只要妈在,家就在。
在母亲住院的两个多月里,他每天坐在小凳子上,依偎在母亲的枕边,为的是随时发现母亲的动静,好给她接小便。那时母亲已大小便失禁,如果不及时发现,她就很容易得褥疮,会让瘦弱的母亲痛上加痛。所以,只要感觉到她的腿在抖动,就知道她要小便了,他会立刻把便盆伸进去。母亲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病情基本稳定,终于出院了。
就在杜威即将中考时,噩运再一次降临到母亲身上。这一次母亲突然昏迷,不醒人事。因中考不能陪母亲去医院,等考试结束后,他立即坐火车赶到内蒙古医院。得知母亲又得了脑血栓,对母亲的病情来说,这次犯病,更是雪上加霜。
又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母亲的神智逐渐清醒了一些,假期天气好的时候,他用轮椅把母亲推到外面晒太阳,为了让母亲高兴,多给她一些快乐,杜威学会了弹吉它,希望用音乐唤醒母亲的神智。有一天他弹着弹着,看到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高兴的把母亲从轮椅上抱了起来,悠着她旋转,我多想让母亲能站起来。
也许他和父亲全身心的付出感动了天地,就在他又一次推母亲晒太阳,为她弹吉她的时候,她突然笑了,转而又大哭了起来,他和父亲惊喜的扑到她的身边,这是母亲几个月来,第一次发出了声音。之后,母亲的脸上经常出现笑容,眼睛也有了神态,有时还能用手比划着跟他们交流,奇迹终于发生了,那时是他们全家几年来最难忘、最高兴的日子。
自从母亲再次犯病之后,就落下了一个不由自主蹬腿的毛病,特别是在晚上,怕她蹬腿踢掉被子、或掉在地上,杜威就和母亲反方向睡在一起,睡觉时他抱着母亲的腿,她蹬的次数少一些,觉就能睡的安稳些。
好多次她把杜威的脸和鼻子蹬的通红,父亲还开玩笑的跟母亲说,“那是你儿子,还那么使劲蹬呀”。其实在那时候,杜威每天睡不好觉,夜里经常被母亲不由自主的抽搐蹬醒。
那些年里,给母亲洗衣服,晒被褥,帮她翻身,给她做保健擦身,是杜威经常必做的。正是这样,母亲卧床十年竟然没有发生过一次褥疮,医生说这是卧床病患者创下的奇迹。
2010年3月,母亲病情再次加重,终于经不起病痛对她的折磨,在病塌上带着她对生活的遗憾,离开了杜威父子。杜威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开始了人生又一次挑战,备战高考。
2010年8月,杜威考入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4年7月,他大学毕业,8月,通过西部计划招考,考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2017年调自治区团委工作。
2016年6月,杜威受邀参加了在河北保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日记文化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他作为内蒙古地区的唯一代表发表了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关于日记文化的看法,他说,母亲生命的延续是与《妈妈日记》分不开的。
记日记这一习惯使他受益匪浅,让他更好的去帮助家庭,帮助社会,让自己变得成熟。《妈妈日记》虽已成往事。从上大学到现在,他又在一直写公益日记,开始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事业,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调查志愿者团体的性质、年龄分布情况、职业、管理方式等,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公益慈善,更好的为公益慈善服务。

从2010年到现在,他公益巡讲上百场,并把所得奖学金捐给困难家庭子女。大学期间,他还先后被评为2012年“呼和浩特市十佳孝星称号”、201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雷锋先进个人”、2014年“呼和浩特市优秀志愿者”、“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佳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曾是“共青团自治区十三大代表”、“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团委委员”。
工作之外,杜威担任着内蒙古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内蒙古扶贫工作促进会会员代表兼理事、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巡讲报告团负责人、中国共产党日记文化联盟内蒙古地区负责人。

作者: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