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法:借泰山之石 攻梦中之墨
——泰山脚下探访书法家张义法工作室
泰山,乃是始皇帝嬴政封禅的地方,既代表一统天下,又代表天下归心。加之孔老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煌煌巨论,千百年来,泰山便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山”!

在很多人看来,人生有年,但若不能在有生之年登临泰山而小一次天下,便多多少少有些遗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2021年8月15日,由青年企业家邵征带队,由焦墨名家韩小房、书法家李清法及笔者共同参与的泰山之行正式成行,目标直指泰山脚下书法家张义法先生的工作室。

与泰安相比,济宁属于典型的平原,在渐次抬高的行程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山,并渐渐接近了泰山,书法家张义法的工作室便设在泰山脚下。来到目的地,才在他设在二楼的工作室内看到了他的世界。果然是书卷朦胧,墨宝飘香,置身其中,便陡生几分挥毫泼墨的冲动!

在一般人看来,书法龙飞凤舞,飘逸高深,当属少数人的专区,泰安书法家张义法却并不苟同,在他看来,庙宇高堂前,雅室茶楼间,无书则无浑厚,少字则乏灵气,但凡有“片楮单牍”,则立感夜逢北斗,雪遇炭火,眼前光亮,胸间温暖,这才是书法艺术为人类带来的欣赏共性。

综观张义法的书法,无论蝇头小篆,抑或斗方大墨,篆隶楷行䓍,几乎都贯穿着这种欣赏共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笔端存有正气,翰墨透着铮骨,暗含着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有人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此言不谬!

虽然身为一名书法家,但由于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张义法曾坦言:“一切好的艺术品,包括书画、文学、音乐、雕塑乃至建筑,都是由于为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而被人们所推崇,更是由于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参与了‘二次创作’而被人们所难忘,更为甚者,有些艺术作品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唤醒了民众、鼓舞了斗志、激发出可歌可泣的爱国热情而被人们所深深迷恋和敬仰!”

基于此,他从提笔练书的那一刻起,就对书法艺术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正所谓“心不正不可以为书,笔不正不可以为字”。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他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三九,笔耕三伏,一路走来,笔端常凝浩然正气,翰墨尽透铮铮铁骨。
书讲章法。张义法的章法,整幅书法作品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笔势连绵与气脉畅通,观之若“行云流水”。书讲墨法。他的墨法中贯有“浓、淡,枯、湿,燥、润”的娴熟与练达,观之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美感。

也许是由于生在泰山脚下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张义法自小就看山,攀山,读山,品山,他的笔墨间总流贯着一种自然天成的清灵绝秀,他笔下的《稳如泰山》《厚德载物》《藏龙卧虎》《宾至如归》《有志者事竟成》等等墨宝,无不透达着浓烈的高山情节与流水思绪。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正所谓书如其人。由此可见,书法的目的是寄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走近张义法,才了然了他书法的出处,无非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难能可贵者,是他已独修得道,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他的作品,曾获得2011年中国书协第五届俞中书法大展教师组最高奖;同是2011年入展“信德杯”全国书法大赛;2012年入展“全国第二届老年书法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2013年入展“全国首届临帖大展;曾荣获建国六十周年祖国颂“汇源杯”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金奖,并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他的作品得到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

书法家简介:
张义法,1953年生,山东泰安人,号山阴居士,秉心斋主,白丁,临池四十余载,五体兼修,风格简约明快。现任:泰山书法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泰安市老年书画摄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长鹰 李清发)
2021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