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创作,有作品多次获奖。
【今音评论】
共和国,识大体的普通人
在为共和国建设的日子里,所不能遗忘的人有很多,按照近在咫尺的说法,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的作家胡晶清写的这篇散文《满塘荷叶探北庄》一文,则用了三个标题,写了陆永忠、金永火和宣化南等三个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各不相同,但是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建设更加美丽的村庄,为共和国添砖加瓦。
这篇大散文用了七千多字进行完成。其中有现代新时期富有代表性的陆永忠,也是这篇散文的切入口的人物,并由他的活动轨迹,也让读者“探”到了金荣火。一个难得一见的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在散文中,作为文章总体的支点,首先使得散文具有了历史性的神秘故事的解密。
像这样的可读性,不仅充实了散文的价值观意义,而且还给散文注入了新鲜的故事元素。17岁的他,高小文化,于1952年8月,担任某营通讯员,他所参加的朝鲜金城反击战,在2020年8月,被拍摄成电影《金刚川》而散文把这些关键的和带有新颖的历史知识点,通过散文的结构表述出来,其中所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无意中的传播作用,会使得更多的人热爱我们的党和国家。会使得安居乐业的百姓,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更加会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环境和秩序。这是散文提出如何认识当前事物,如何热爱党和国家的一个思考点。只不过,像这样的思考点,是通过第一个标题人物陆永忠的引荐才得以实现和展开,并且把影响予以扩大。
扩大的目的,就是要认清形势,共同维护安定的环境而作不懈和坚持的努力。像这样的散文立意和主题的凸显,把它结构在了第二篇,并把它作为支点,一下子就使得整篇散文立了起来。在现实中需要好的精神食粮,而这篇散文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我们的安定生活的秩序来之不易,必须珍惜!
也就是说,金荣火在本文中和在历史中挑起了大梁。这时候就会发现描述陆永忠的故事,是把他放在了北庄村这个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去予以展开。像这样的笔法有个好处,就在于能够打开和拓展读者的视野。于是这篇散文的历史线索,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么像第二章节里面的有关金荣火的成长经历,也绝非是一个偶然现象。
于是,对英雄人物的成长的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北庄村地域环境了解和考察,也就成了以后该地区又一个传统教育的基地来认识。比如,认识散文第一章节里面的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描述。这时候就不会觉得第一章节的内容是远离主题的了,而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背景依据和衬托,重新被世人认识和了解。
这时候,以第二个章节为主干来辐射两端的散文创作技法也就显示出来,第二个章节也就起到了支撑全篇的作用与份量。接下去就可以意识到,第一个章节和第三个章节同时作为第二个章节的两翼,分别向其历史文化的一端,和现代一端的宣化南伸发。
第三个章节所描述的宣化南,在农村出生,却是一个有着上海市机关工作人员编制的待遇。在这个章节里面有两个事实引人瞩目,一个是该村消灭了血吸虫病,另一个是宣化南的妻子当年有转干的机遇,却让宣化南主动予以放弃,理由就是,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机关工作人员的编制的人,剩下的一个就要考虑更加需要它的人,这个人不是他的妻子。其中所显示出的气度与精神,决非常人能够比的。这是宣化南感谢党和国家的一个根本态度。
像这样的态度,把它写进了这篇散文里面的意义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到任何时候都要有大局观思想,要把方便让给别人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作风,我们从这篇散文当中又感受到了它的春风和暖意。这是这篇散文能够指导现实生活意义的实际所在,这个实际就是宣化南以普通的一生,却显示出不普通的业绩和境界,在当代和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这时候,才可以把这篇散文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一个连贯的组合。从组合中,首先感受到了作者在采访和结构这篇散文时候的胸襟和气度,能够站在一个民族大义的立场、站在祖国需要和党的需要的立场出发,由此去衡量和编织素材,最终形成了这篇具有强说服力的文章。这就是作者的觉悟程度。同时也谢谢这篇散文,给我们以生动的教育,同时也给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所赋予给我们的责任与意识,那就是团结一致,努力向上,顾全大局,踏实做人。
满塘荷叶探北庄
文/胡晶清
北庄村诸多荷塘粉红色荷花亭亭玉立于荷叶之上,花蕾相拥像是掩藏着什么秘密,吸引好奇者来此探秘。
一、初探生态之美北庄村
一本聘书令我激动不已,一路欣赏雨过天晴,蓝蓝天上飘着白云与鸟儿比赛飞翔的情景。周浦雨后的美色和爱相系。马路边一排排绿树向后闪去,一条两车道的水泥马路,双肩扛着沪芦高速与申嘉高速,将北庄村分成“T”字型,南北、东、西三大块,可见北庄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高速公路两翼土地上的柳绿花红,把大地打扮的如同貂蝉一般,与水田里的白鹭、乌鸫、树梢上的灰喜鹊、黑尾蜡嘴雀、河汊里游荡的青鱼、杂鱼、花鲢鱼等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原来北庄村有“沉鱼落雁之美”。
北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长陆永忠先生介绍:”改革开放之后,北庄村由原北庄村大队与原窑港大队重组成为北庄村新领导班子。北庄村和窑港均有各自的历史文化。”
史料载:北庄村,明朝饶州知府陆文旺在富丰庄(今新场坦直)之北修建富丽堂皇别墅一幢,故史称北庄。又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许多商人在北庄驿道两边开有饭庄、当铺、银楼、客栈、粮舖、日用杂货铺,手工棉织业的发展,生意兴隆,财源旺盛,住有府衙衙役兵营保护知府并维护一方治安,一年四季热闹非凡。后来因随着倭寇多次偷袭入侵、大清国的衰落,北庄也浓缩为村。
窑港。窑:顾名思义烧制砖瓦陶瓷等物之建筑物;港之本义江河的分流。由此可见,窑港原是烧制砖瓦陶瓷产品之地,分流五湖四海,南洋群岛。
北庄村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经济发达,是民生富庶的鱼米之乡。
历史建制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2年)北庄村区域属南直隶(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京师地区改称南直隶)沿海大部地区逐成陆地,人烟稀少无衙门机构。
据文记载:清朝康熙六年将明朝南直隶改称江南省,自北向南一切为二,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
清雍正四年(1726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下沙盐场建立新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名为“南汇县”。
(1726---1909年)大清国江南省南汇县下设乡、保、图建置。北庄区域属十九保三区九十八图,窑港属十九保三区七十九图。
新中国成立后,北庄分别称为北庄宅、北庄生产队、北庄生产大队、北庄大队、2002年7月北庄村和窑港村合并,成立新北庄村党务、行政机构。
陆书记叹息地说:“我最揪心的是土地流转,村里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可产粮食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浦东新区又是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心里踏实多了,作为党的基层干部,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池一地,而是要服从国家规划大局。”
陆书记紧接着又皱着眉头说道:“北庄村远看绿树成荫,河水深蓝,鸟语花香,阵阵海风吹来,沉甸甸的谷穗腼腆地低着头。这都是村里互帮互助劳动的硕果。但现在村里空置房多,空巢老人多,好在党员同志们都能不忘初心,发挥带头作用,遇到重大事宜,接到党总支、村委会通知,都能撂下手里的家务活,到村里会议室集思广益,提出建议,供组织参考。
大家的想法是首先是要想富,先修路,开通城郊公交车,在各级党和政府的调研、决策、落实的行动之下已成现实。例如:两车道高质量的水泥路,要开通公交车就是老党员、老干部宣化南同志率先提出来的。现在,周康4路、周康5路小公交车已通到北庄村村域路边的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坐上了公交,就到了地铁站、到上海市区老灵额(效果好)。”
下一步我们设想开发农家乐,把北庄村村民家的硬件设施调研讨论、自愿升格与北庄村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河流田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上海市主城区喧闹地市民周末来北庄村休闲消费,试行北庄村周末度假圈,以此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吸引在外打工的中青年回村创业,照顾空巢老人一举两得。
二、难得一见抗美援朝老英雄
1949年5月27日,闻名天下的大上海获得新生,人民载歌载舞感谢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然而,美国扶持的台湾蒋介石偏安政权以沿海岛屿为反共基地,经常派遣飞机来上海进行无差别轰炸,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直到建立了人民空军,才彻底改变局势。
在斯大林默许下,金日成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急于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一路南下,占领了朝鲜半岛95%的土地。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向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蔓延,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率领16个国家军队,盗用“联合国军”名义。于1950年9月14日至28日从韩国仁川登陆,彻底截断了北朝鲜后勤部队通向南部军队的补给线,没吃没喝的人民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节节败退。
金日成向斯大林请求帮助,斯大林釜底抽薪,告诉他请向中国同志求援,金日成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情况下,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亲笔信派遣特使朴一禹一路风尘交给毛泽东主席,经过政治局反复讨论,毛主席三天三夜未合眼,权衡利弊,发出伟大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开始为期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
17岁英俊少年金荣火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于1950年12月主动跑到南汇县民政局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
登记员询问他为什么要参加志愿军?
金荣火激动地回答:“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牺牲了许多解放军和老百姓,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民把蒋介石打到台湾去了,美国妄图占领朝鲜半岛,从东北南下,蒋介石从东海西进攻打上海、福建、浙江,法国从越南北部攻打中国的云南、广西,中国已三面受敌。如果敌人阴谋得逞,中国人民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登记员表扬他:“年龄不大,懂事不少啊,谁告诉你的”
金荣火腼腆地说:“这是大哥告诉我的,他和大嫂解放前都是地下党,其它就免谈了。”说完一溜烟跑了。
带兵干部看他机灵聪慧,就把他分配在24军74师221团干训4队任通讯员。
金荣火1933年3月生,南汇县坦直连南人,高小文化,入伍后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常规武器的使用方法,被评为优秀战士。1951年10月入团。1952年8月编入志愿军24军74师221团三营担任通讯员。
金荣火于1953年7月参加中朝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势,抗美援朝对美韩联军的最后一战。金荣火所部奉命坚守600.2高地,他每天头戴防护伪装、上传下达营首长命令,为志愿军将胜利锁定三八线、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停战协定,取得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战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经查阅档案,600.2高地激烈的战斗就是金城反击战,2020年8月3日改编为电影《金刚川》,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
金荣火同志在送信的过程中,机灵地在枪林弹雨中一会儿小跑、一会儿大跑、一会儿跳跃阵地壕沟,多次躲过敌机和大炮轰炸、穿梭般地往返于大小不等的阵地上传达命令,浑身的尘土与内衣汗水融为一体,敌机拿他这个机灵鬼没办法。一次,完成任务在回营部的路途中,遇到两架狡诈的美机联合起来低空向他扫射,金荣火突然感到面部一阵轰鸣,倒了下去。
战友们打退了美韩联军最后一次疯狂的进攻,阵地终于宁静了。
部队在清理战场时,发现炮弹掀起的泥土、碎石掩盖了金荣火同志大半个身躯,鲜血淹没了面部,口腔朝外微微冒血,一摸脉搏,还有生命迹象,立即给他检查伤口、发现他不仅面部上、下嘴唇被炸伤,而且右胸、左臂都受了重伤。
当金荣火同志醒来时感到口腔面部、右胸、左臂等上半身被包扎起来,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吃东西,全靠药物保命。苏醒后,医生告诉他,“你已回到国内东北第四陆军医院治疗。”伤势好转后,被安排到苏州、扬州“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简称:荣校)长期疗养。
各级首长和政府领导经常来校慰问他们,朝鲜停战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感谢同志们的流血牺牲,用生命换来了停战、换来了和平。鼓励伤员们要一边养好伤、一边学文化、为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久获悉,他的同根人、老乡、战友倪才林在战斗中化作一道金星,与19万余名将士永远长眠在朝鲜异国他乡的热土上。
荣校还经常安排荣残军人观看电影,如:《走向新中国》、《南征北战》、《上甘岭》,部队和地方文艺团体经常去为“最可爱的人”慰问演出等。
1956年6月,金荣火同志身体基本康复后评为伤残七级,他不甘寂寞,不愿成为组织的负担,主动申请回连南村合作社副业场担任饲养员,当下田劳作时,他的面部、右胸、左臂神经系统因着凉受到刺激,伤口经常疼痛,多次晕倒。党和政府获悉后把他安排在家乡坦直邮电所从事投递员工作,人们经常看到他虎背熊腰的身躯、骑着自行车,冬冒大风寒雪、夏顶烈日酷暑,穿街走巷地为居民传递亲情和单位信息,受到群众和领导好评、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终于,金荣火同志因坚定的信仰与追求,实现了多年的夙愿,1959年12月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金荣火同志时刻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积极工作,还担任过话务员、新场邮电局投递员、周浦县局造房工地监理员、统计员,胆大心细,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没有出现过差错。可他在对党组织的思想汇报文字中却带有惭愧表述:“由于(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耳朵失聪,病情复发)长期失去了听觉功能,影响了对一切事活(物)的吸收能力。在生活中,对工作,对学习都带来很大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感到体质很快的在衰退,做事处处都感到力不从心,因无人和我交谈,少言语,思想很简单,真像一个木头人。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一贯性工作。工作虽简单,但局里会议多,虽然听不见,也必须加强自己的工作责任性(心),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
从一次次个人“思想汇报”中可以看到,这位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老兵、老党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样,因战伤留下来的右胸、左背、口腔伤连带听觉受影响等后遗症,导致个人耳聋,破相,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他始终不忘做好自己的平凡工作,直到1993年3月退休。
金荣火年年不忘按时缴纳党费、为表达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在2020年5月14日还向中共中央组织部捐款50元,这个数子对现代青年人来说,不算什么,一包香烟、两杯冷饮的费用都可能超越它。但是,对一位穿越炮火连天的战场活到今天的耄耋老人来说可是个大数子了,这是对党的何等情感啊!
现在,金荣火、吴梅娟老两口已步入耄耋之年,常年用药、品种较多。一日三餐由大女儿金玉芬(女婿陆桂龙)、二女儿金文玉(女婿陆银才)、儿子金建平(儿媳张秀红)和孙女金佳琦(孙女婿孙国栋、华东政法大学毕业、上海武警总队某机动支队转业)等轮流照顾。张秀红每天一早负责两位老人按照早、中、晚分别配药,放在固定位置,其他值班者负责生活料理、喂药,以防拿错。
金荣火的儿孙们不仅在尽孝自己的父辈、祖辈,也是在照顾祖国人民的亲人,一代跨过鸭绿江,保卫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家庭是一个给予金荣火同志温暖、幸福永远的“荣军学校”。
镇党委和政府领导十分关心不同时期的老党员、老干部、伤残老兵,尤其是抗美援朝老兵金荣火同志的身体健康,生活情况。
北庄村党总支书记陆永忠同志、村委班子成员:陆鑫、金燕、张明华、宣志荣、沈超以及村民们也经常去探望金荣火和他的家人们,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陪伴他们安度“寂寞”幸福的夕阳红生活。
金荣火的老战友,志愿军24军74师221团杨崇穆老先生在互联网公布了联系电话热线0351——4286666,寻找老战友,可惜,金荣火先生因战伤,已人老眼花,失去听力,再也无法亲自联系了。
三、在党50年的宣化南同志成长的背后。
宣化南1939年10月4日出生于北庄村连桥村,是一位地道的北庄村人,20世纪50年代因有初中文化,在劳动中任劳任怨,被推举为人民公社食堂会计,1959年12月21日入团。分别担任过北庄生产队会计、经组织推荐到南汇农校参加果木专业培训,因成绩优异批准为农技员。1970年2月入党。担任北庄村大队长、党支部书记、南汇县农业局瓦屑分公司副经理、经理,农业师等职务,农转非,属上海市机关工作人员编制,1999年10月退休。
要说宣化南同志的成长过程,对党的深厚情感,还得从其母亲秦新莲慢慢道来,母亲1950年患了血吸虫病,肚皮涨得像“牛皮鼓”,难受至极,活活疼死,那一年40岁刚出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吩咐忠厚的丈夫宣汉臣一定要把乖孩子化南抚养成人,叮嘱化南要听爸爸和长辈的话,好好读书,一口气没喘过来,就撒手人寰。
11岁小化南,瘦瘦的小手紧紧抓住妈妈枯萎的纤手大声淘哭:“妈妈,你的话没讲完我不要你死,长大要为你治病,”
可是慈爱的母亲再也听不见孩儿撕心裂肺的呼喊了。
爸爸为防止血吸虫病尾蚴通过妈妈手的皮肤钻入化南的稚嫩小手而传染,用尽全力也没法把化南的小手与妈妈冰冷的纤手掰开,直到哭累了,睡着了,小化南才被抱走。
就这样北庄村有20余例血吸虫病患者相继病故。
母子连心啊!可能是父亲的疼爱之心感动了苍天,血吸虫病尾蚴竟没有通过母亲粗糙的手感染儿子稚嫩的小手,宣化南在失去母爱的艰难岁月里,在父爱和乡亲们的大爱里健康成长。
宣老回忆到这里,哽咽的说不话来。他说:我的一生有“一个对得起、两个对不起、一个遗憾”。
一个对得起:“我是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小朋友,先后加入了光荣的少先队、朝气蓬勃的共青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值!”
两个对不起:“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没能尽孝;对不起老伴和孩子,几十年对她们照顾的不周。”
一个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入伍当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说着,眼泪流下来,不断地用纸巾擦拭着眼泪。
作者感到这话中定有蹊跷,但在采访中,只有我们两人,何况他已是耄耋老人,万一提问到刺激的话语,发生意外可了不得。
于是,我和风细雨地劝解到:“宣老,可不能激动嗷,慢慢说”。
后来,在周浦镇社区卫生中心采访他的二女儿宣丽斐女士时把谜团解开了。原来,宣老的爱人林文仙早先在瓦屑人民公社卫生院做助产士(农村老话叫接生婆)工作,因为接生的孩子从来没有发生意外,母子(女)都平安无事,在当地群众口碑很好,领导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有一年,南汇县卫生局有一批助产士转正名额,林文仙是成员之一。有关领导在第一时间向正在县里开会的宣化南同志报喜。谁知他坚决不同意说:“我已经转为国家干部,组织上对我们家已经够关心的了,好事不能让我们一家占了,把名额让给其她女同志吧。”
这要在现代领导干部听到消息早就高兴地合不拢嘴。然而,毛泽东时代的领导干部从上到下都是这个样,廉洁自律,好处先让别人。
一时,人们议论纷纷,林文仙工作兢兢业业,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转正机会,老宣为什么要让给别人?
林文仙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想不开。现在每当老姐们回忆往事,谈起退休待遇的差别,回到家里总是要与丈夫叮当几句。
宣老只好低头不语,深感歉意。然时光不会倒流。
经查血吸虫病中间唯一宿主是钉螺。在我国长江两岸其以南的十二个省、自治区和上海市,居民因下田劳动、捕鱼、游泳、洗物、打草积肥、赤脚走路、水面洗脚等接触天然水,钉螺里的尾蚴在水中直接钻入人体皮肤和其它动物体,或在饮用生水时从口腔直接侵入人和动物体内而发病。有的家庭因病传染而绝户。
1950年冬,上海市郊任屯村农民在患者不断逝去的情况下,联名给新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写信,汇报任屯村血吸虫病属重灾区,1929年有275户960人,到1949年仅剩154户461人,村子里中青年大多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盼望毛主席派医生尽快治好血吸虫病。
毛主席、党中央获悉吸血虫病如此猖獗,即派医疗队进驻任屯村、同样,医生也来到了北庄村,进村查病,到户送药。
毛主席发出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号召:“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党和政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专拨经费,医学家日夜奋战,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发明了“酒石酸锑钾”为主的特效药。遗憾的是宣化南的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1958年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
毛主席高兴地赋诗两首: 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为两首诗写了一段《后记》主要是“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那时,市里派医疗队来给村民看病,小化南跑前跑后给医生带路,发病在早中期的患者都治好了,村民们高兴的连连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也感谢跑前跑后的小诺诺宣化南”!
白发苍苍的宣化南同志在回忆过去峥嵘岁月的时光里,激动说:“那时候,毛主席、共产党带领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大家干劲倍增,无论是初级社、高级社还是人民公社,做农活虽然都是人工化,水牛犁田、育苗、抛秧都是人工肩挑、走的都是田埂路,做起活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春季到公社粮站送小麦、五谷杂粮、秋季送粳米、糯米、籼米,步行十几里不歇肩,走的都是滑滑地泥洼路,冬天兴修水利工程都是尽义务,没有报酬,就那样贫下中农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生产队、大队干部都是争先恐后喊着号子,冲在前面的。
一次,我瘫倒在挑河工地上都没有感觉,其他人一摸我的额头滚烫,才知道是累病了。”
这就是宣化南同志“在党50年”成长背后几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
北庄村地处祖国的东方,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是一个四季分明,阳光充沛,风调雨顺,景色秀丽,人杰地灵,人民勤劳,历史文化底蕴丰润,交通方便的好地方。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庄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努力下,在北庄村村民的拼搏下,北庄村荷塘的荷叶愈发的更加丰润引人,荷花开的更加耀眼夺目,一节节莲藕更加脆而可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探秘者也得到了不可多得的“细密情报”。北庄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进一步提高。
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协会员
周浦镇北庄村驻村作家 胡晶清
2021年8月16日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诗选和小说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