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底张峪北口东侧,山势由南向北至此,陡然而止,然后往东绵延延伸而去,远观地势,好似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子,因此当地人们都称此山为“旗山”。
旗山脚下有个三四千口人的村庄,叫磨头村。多年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古寨上面小麦黄,旗山古洞八里长。”(古寨指的是古村寨)说的是磨头村南的旗山上面,西侧半山腰有个古老的山洞,远近闻名,洞深莫测。
关于洞的由来传说有三:一说,战国时期孙膑,曾经住在今天的孙洞村,庞涓住在今天的南洞村。二人是同窗好友,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在云梦山上(现在孟村岭)修练兵法。旗山古洞与云梦山相通,是孙膑、庞涓拜师学艺的地方。二说,旗山脚下面古时候有个大寺院,是什么寺院,建于何期,无史记载,无可见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当地百姓在旗山脚下挖窑烧炭,曾经挖出过泥塑神像。人们相传,这古洞是寺院和尚们的藏经天窑,至今,还有人叫这古洞为天窑。至于古洞的深度,里面景致,也从来没有记载,更无人探步洞底。

传说古时的一天中午,有个农民在半山腰拾柴,抬头擦汗时,突然,发现古洞外不远有只羊在吃草。阳光下那只羊雪白发亮,格外引人注目。那位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环顾四周,又远近无人,心想,不如把羊赶回家喂养,何乐而不为。于是,就攀荆条、过草丛,翻崖而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艰难地朝羊跟前移动。那只羊见有人来,便扭回头不慌不忙向古洞里走去。那人在后面紧追不放,相距不到三、四尺,干着急就是追不上。眼看着羊就要钻进洞里去了,他心想:这你可跑不了啦,进到洞里非把你逮住不可!他艰难地爬到洞口,鼓足勇气,低头弯腰也随着羊进入古洞。进洞后,发现那只羊在黑暗中,自身发光,照得洞里如同白昼,羊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追,大约有五、六里处,眼前出现一条深沟,沟两侧是悬崖峭壁,沟中黑幽幽,阴森恐怖,还听见沟底“哗哗”的流水声,冷风袭来,寒气逼人。沟上边横着一根朽木椽,下面摆着一张八仙桌,定睛一看,桌旁坐着一位白须秃顶的老人。那只羊从朽木椽上走了过去,老人顺手把羊拴于桌子腿上。
农人看着朽木椽,实在危险,若强行走过去,恐椽断人掉,有生命之忧。他停足犹豫一会儿,抬头一看,只见对岸悬挂着一副对联:独木桥上掉下水,黄河滩里捞死人。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如梦初醒,顿觉害怕,便扭头慌忙跑出洞外。从此,再也无人敢进入洞内。
后来在“跑日本”时,村中人们为躲避日寇追赶逃进洞内,也只是进到了五六丈深处,便不敢再贸然前行。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有个邻居,喜欢打猎,胆子特大,常拿着猎枪到古洞附近打猎,有时猎物跑入洞内,他能独自一人在洞口静守一夜,可也从未进入洞的深处。

如今,旗山脚下新建的一条高速公路蜿蜒而过,磨头村群众文体活动广场花团锦簇,百姓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优美的校园里书声琅琅……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百姓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小山村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蓬勃发展!
旗山还是那个旗山,天窑还是那个天窑。那古洞口周围早已杂草丛生,荆棘纵横。我想,总有一天会有勇敢的人鼓足勇气走进去,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奥妙,感知人类洪荒与文明的智慧,感悟生命的超然境界。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