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区风情
文/ [藏] 心垠
1、珠峰
将一切杂念丢弃到白坝的流沙中,让信仰随奔驰的车轮,历经千折百回的翻山越岭后,眼边的云雾卷走村庄、麦田与油菜地,唯一的雪峰倏然收尽脚下的道路,缺氧的呼吸只能放飞想象,与视线一起去顶礼膜拜。
万事万物在此拥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称号,最高的相机拍摄最高的纪念照,最高的邮局寄回最高的明信片,最高的广场演绎最高的舞蹈,最高的篝火温暖最高的寒夜,最高的帐篷存储最高的宿愿,最高的石幢放飞最高的憧憬,还有最高的上绒布寺点燃最高的酥油灯,扬起最高的经幡,供奉最高的佛陀,而最高的佛陀用最高的慈悲护佑不在最高处的大众。
也许今生仅来一次,晴朗的星光挑动云包雾裹的头巾,恍若仁爱慈祥的圣母,惚如昂首挺胸的弥勒,瞬息的倩影满足吸着氧气、周身颤抖的眼福,突然羡慕冰川丛中的跳蛛,在最低处而生,在最高处而亡。
透过牛粪饼和羊屎蛋的火烟,再望你最后一眼,带不走天上的一丝云彩,只能在地上捡拾一块普普通通的砾石,与银光闪闪的流水一道返回低处,同芸芸众生一样平平凡凡地生活。
深入层峦叠嶂的喜马拉雅山,抵达直冲霄汉的珠穆朗玛峰,人生最大的收获:高着眼,最上乘。
2、扎什伦布寺
是扎什伦布寺的灵光,点亮了日喀则的美丽,还是日喀则的富饶,哺育了扎什伦布寺的辉煌……年楚河默默无言地注入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又无言默默地流向迢遥的东方,留下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独自在层峦叠嶂的幡林中循环往复地轮回。
把喧嚣与繁杂丢进大门外的垃圾桶里,让虔诚的脚印,踩准白塔的坐标,沿着“卍”字符的线路,在桑烟中念诵纯真的祈祷,在古树下铭记豪迈的历史,在灵塔前触及活佛的脉络,在舍利中复活高僧的尊容,在肉身旁谛听大德的真言,最终跋涉至强巴佛殿的铜像前,从过去的过去和现在的现在中感应未来的未来,原来生命如此之轻,灵魂却源远流长。
随盘山的经轮攀爬到最高的磐石上,目光像快速抛出去的“龙达”,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自在地尽情飞翔,平视展佛台上祥云幻影,仰望尼色日山雄伟壮丽,俯瞰日喀则城肥美华贵。
在寺庙与城市之间,转经路宛若生生不息的脐带,一头系挂着佛陀菩萨度母高僧的心灵,另一头牵连着凡尘民间大众信徒的魂魄,居中的行脚,流浪不如皈依。
3、布达拉宫
象一艘尊贵的方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满载着虔诚而神圣的信仰,穿越绵延不断的雪域冰川,飞向三千大千世界之外的时空,抛撒辉煌的佛光,照耀青藏高原上的芸芸众生。
象一个博大的经筒,外面是洁白赤红金黄的协和统一,内部是典籍唐卡佛像的融会贯通,核心有观世音菩萨的灵性,历经千百年的悠悠岁月,护佑着圣城内外茁壮成长的滚滚凡尘。
象一块吉祥的宝盒,静放在玛布日山之巅,目不暇接的珍品慢慢被记忆遗忘,只有透过法王洞的慧眼,潜入摩羯鱼的深度,翻越金翅鸟的高层,直到魂魄皈依处,肃穆的肉身塔,让有限的觉悟缓缓凝结成无价的舍利。
象一本厚重的史书,端放在过去与未来的中央。轻轻启开雪城的封面,从无字石碑拾阶而上,高声朗诵白宫的“振锡绥僵”,低声默吟红宫的“涌莲初地”,然后随“之”字形石梯而下,徐徐关闭林卡中龙王潭的底页。读后的感慨,如曼陀罗般余韵缭绕,又似拉萨河状源远流长。
浩瀚的文字始终承载不起圣地的沧桑,只有山脚下循环往复的转经路上,那些起早贪黑络绎不绝的信徒,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来世的幸福,源于今生的功德。
不管朝拜,还是瞻仰,峰顶佛陀,山麓大众,只要生命在转动,灵魂就会轮回,福田自然妙果。
4、纳木措
在七月的徐徐凉风中,紧随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爬至那根拉山的垭口,拨开桑烟丛中的云团雾影,迎面而来唐卡般的人间仙境,居中的天湖,宛若静卧的度母,湛蓝的灵光,映照念青唐古拉山上的皑皑积雪,温暖藏北高原里的青青花草。
身入巨象饮水的扎西岛,高耸的迎宾石披挂丛林状的哈达,面向浩瀚的大海默默地祷告,祈求蓝宝石般的海水风平浪静,源源不断地滋润绿茸茸的草原,养育珍珠般的马牛羊,充实炊烟袅袅的黑帐篷。
临海而建的喇嘛庙,每年都要插上千杆风嘛旗,每月都要点燃万盏酥油灯,每天都要诵读数遍《平安经》,令雪域高原上的所有生灵,快速驱除繁杂的邪恶,永葆纯朴无染的善良。

不能用手脚戏弄圣湖的净水,只能用眼睛去凝视,用心灵去触悟,聆听冰面溶化时的爆裂声,感觉波浪变幻时的灵异奇观,像岸边的裂鳆鱼和白牦牛那样,同饮一湖水,各自谐和地生活。
从象雄的苯波黑教走到当今的格鲁黄教,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定格为幽幽沧海,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能让神山去默默无言地承载,令圣湖去无言默默地包容。
挥别珍稀濒危的纳木措,虽然来时不是羊年,也没有绕湖转经,但必定寻着嘛呢堆行脚了一程,质朴的素颜与深邃的内涵就永恒地烙印在记忆里,浮尘里的灵魂就会时常在不朽的回忆中自然而然地涤荡。
5、冈仁波齐
在冈底斯山脉的巅峰,终年不化的积雪与分秒不停的寒风将须弥山凝结雕镌成吉祥的宝塔,早晚准时闪现金碧辉煌的灵光,普照三世的芸芸众生,收摄三界的万法归一。

巍然肃立于世界的中心,高举庄严静穆的“卍”字符。应招而来苯波教、耆那教、印度教、藏传佛教的肉身,满载着虔诚的信仰,哪怕在千里之外都要风雨无阻地昼夜兼程。托福而去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性灵,饱涵着慈悲的祥容,即使在万里之遥也会不辞辛劳地点滴浸润。
遥望生命禁区里的神灵之山,只有佛陀能够在那里安然降临,在那里自然居住,在那里超然得道……恰如人间的净土香巴拉,魂灵可以在梦中皈依,凡身却只能在梦外超度。
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不管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在这漫长阒寂的转经路上,经幡是唯一的知音,嘛呢堆是唯一的伴侣。途中邂逅玲珑的寺庙与简陋的帐篷,虽然语言不通、肤色不同、信仰各异,但个个都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一个微笑或手势,均令心灵倍感万分亲切。
永却不忘的是卓玛拉山,不是放上逝者的东西就能让其魂魄抵达天堂,而是自身在巉岩间上山时呼吸急促、胸闷心坠、头晕脑胀、眼花耳聋、山川晃动、天地浑然,有由生入死的感觉。然后在乱石中下山时气息匀速、心平气舒、头脑清晰、耳顺目亮、峰石止静、天地分明,有由死重生的境况。那阴阳交界处的幡林与经幢,还有山脚下那盆蓝宝石般的湖泊,即使不能洗去前世与今生的罪孽,亦能在无限的时空中涤荡有限的魂灵。
谁说马年朝山能功德翻倍,如果有人问转山后的收获,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冈仁波齐是心中的神山之王,而那些不远万里磕长头而来的人,才是眼前实实在在平平凡凡的真神!
6、大昭寺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白羊驮土填湖筑庙的故事,深深扎根于八廓街口,遇雨就在拉萨城里萌发,随风就在青藏高原上蔓延,直到覆盖信仰者分布的旮旯角落。
从金碧辉煌的曼陀坛城穿越到饱经沧桑的唐蕃会盟碑,佛陀菩萨度母赞普公主的初衷,是让每位芸芸众生,从他们的脚下触及到正道的艰辛,从他们的胸中领悟到信仰的精髓,从他们的眼里明察到智慧的境界。
不管无言默默的祷告,还是默默无言的祈愿。寺内的万盏酥油灯,都能温暖涅槃寂静的身影。庙外的千杆风嘛旗,均会指引业果轮回的步伐。
经过接二连三的劫难,凡尘瞬间化为灰烬,唯有十二岁等身佛像的灵光,刺透风云变幻的时轮,灿亮三千大千世界内外的法理,辉映磕长头的魂魄。那些至善的憧憬,以此为终点,也以此为起点。
离开大昭寺之时,让心绪归回胸中,神话重返壁画,行脚盘结经箧,公主柳皈依四季风……原来,桑烟落地就生根的地方,天意必然就是自然。
心垠:本名邱兴银,藏族,1969年11月生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教授级高工。现已出版个人诗歌集《有人在远方》和《岁月的门槛》,散文诗集《雪域高原故乡情》和《一路走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