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孙三代人 治黄一条心
文/毕华威
多少年来,我们一家三代都是黄河人,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深深地溶化在我的血液中,促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我的爷爷——艰苦奋斗的老一代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东阿县大桥镇毕庄村,爷爷出生于1919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外侮入侵、山河破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好在我们家的老辈人都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家境不算太差,让我的爷爷读了几年的私塾,使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和变化,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成为我们村最早的抗日骨干。爷爷原来的名字叫毕于奉,因革命工作需要,同时为了不牵连家人,遂改为毕天真,并在乡亲邻居的见证下与家庭签订了脱离亲属关系的合约。因为当时敌强我弱,爷爷的公开身份是伪保长,与敌人斗智斗勇,保护乡亲们免遭屠戮、祸害。在暗地里爷爷则是抗日村长,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做地下工作,提供日伪情报,配合抗日武装打鬼子,除汉奸,使得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损失惨重、昼夜不得安宁,对爷爷恨之入骨,却又抓不住把柄,毫无办法。
爷爷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村里的光荣。每逢听到爷爷回家探亲的消息,许多父老乡亲都前来看望,对他当年杀鬼子、除汉奸、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赞不绝口。每逢这个时候,爷爷就朝大家摆摆手,淡淡地一笑说道:“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就不要再提啦。好汉还不提当年勇呢,何况咱们这些平民百姓啊!”听爷爷这么一说,大家就更佩服爷爷了,认为他居功不自傲,当官不忘本,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爷爷尽管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非常低调,但是有一件事,却让爷爷始终难以忘怀,那就是他与自己的四叔我的四老爷爷的关系:由于叛徒出卖,鬼子汉奸准备对爷爷暗下毒手,幸亏内线及时通报,爷爷才得以提前脱险。敌人扑空后恼羞成怒,便把与爷爷交往最为密切的四老爷爷抓去做人质,并派人四处散布流言:“好汉做事一人当,让你亲叔当替死鬼,算什么本事?”同时也派人找到我们家的亲戚封官许愿,说什么只要我爷爷投降皇军,高官任做,骏马任骑.....妄图用这些卑鄙的手段逼迫爷爷放弃斗争、自投罗网。四老爷爷名字叫毕德申,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为人仗义,他看透了敌人的恶毒用意,唯恐自己的侄子年轻气盛,中了敌人的奸计,就想方设法托人给爷爷捎口信说:“千万不要上鬼子的当,鬼子抓我没有真凭实据,不能把我怎么样,目的就是为了引你上钩,你一旦进了他们的门,就没有回去的路了。”组织上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不同意爷爷去替换四老爷爷的想法,就四处筹款,加上家里也变卖了值钱的东西,凑在一起,通过关系把四老爷爷给赎了出来。
俗话说“强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通过这件事,让爷爷和四老爷爷的叔侄之情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程度。记得爷爷离休之后,没有了工作的牵挂,每年都要带着奶奶和我一起去看望四老爷爷。据老家的亲属们说,每到这个时候,也是四老爷爷最为高兴的时刻。老人家亲自动手,做上几个最拿手的小菜,烫一壶从县城酒厂打来的老白干,点上一支只有过年才舍得用的红蜡烛,那低矮黑暗的小土屋立即充满了温暖的烛光、浓郁的酒味和诱人的菜香。叔侄二人一边吃喝,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那些陈年往事,有时叹息、有时欢快、有时拍案跺脚、有时还开怀大笑。我那时年龄还小,对他们的话根本听不懂,只是在他们爽朗的笑声中也感到开心,便跟着拍拍小手、随和着傻笑几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小动作,却让四老爷爷老泪纵横,用微微发抖的手拿着筷子夹上一块香喷喷的炒鸡蛋填到我的小嘴里,并对爷爷说道:“大小,咱们这辈子值啦,后继有人啊!”

众所周知,1945年是人民治黄重要的历史前奏,鉴于爷爷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组织安排我爷爷参加治黄工作,成为人民治黄的第一代人。据曾经与爷爷一起工作的老同志们讲,爷爷工作非常认真,每逢艰苦的任务和危险的工作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一次抗洪抢险时,临河堤身出现严重漏洞,大堤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在这紧张关头,爷爷大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上!” 随即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洞口。在爷爷的带动指挥下,大家争先恐后、群情振奋,险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大堤转危为安。但由于天气寒冷,在水中作业的时间过长,爷爷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双手及下半身皮肤大面积冻伤,手脚畸形,一直未能治愈,一到夏季便不能正常排汗,奇痒难忍。
建国后,爷爷先后担任过东平湖修防处财务科副科长、位山工程局人事科副科长,东平湖堤修防段副段长等职务,在文革中受到严重迫害,但他都能坦然面对。1981年底,在去济阳参加会议的途中,爷爷因车祸致残,右腿股骨臼粉碎性骨折,医生诊断说爷爷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渡过了。但爷爷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又站了起来,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减少家人的负担。作为家里的长孙,爷爷对我极其疼爱,从生活到学习,从如何做人到如何做事,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只可惜我那时年龄太小,不能把爷爷最为光辉、最为感人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
爷爷1982年离休。按理说,他老人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到老来应当享享清福、安渡晚年,再加上我们家族的长寿基因,爷爷应该长命百岁。但是由于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抗洪抢险的明伤暗病、文革时的摧残折磨及至后期的车祸伤害,使得爷爷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每天都在伤病的折磨下煎熬,每年都要住院诊疗一段时间。很多时候看着爷爷那疼痛难忍的神情,我都忍不住地暗中流泪。为了减轻爷爷的伤痛,我和弟弟时常为爷爷洗澡、洗脚,晒被褥,陪着爷爷聊天。没想到,1992年刚过元旦,爷爷就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当时我正在开封黄河技校学习,为了不影响我的精力,父亲没有告诉我。事后得知噩耗,我痛心疾首,泪如雨下,只觉得爷爷的音容笑貌依旧,仿佛看到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姿,看到他在抗洪抢险中奋力搏击的身影,看到他戴着老花镜辅导我学习的场景,感受他把我揽在怀中给我讲童话故事哄我入睡时的温暖,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与爷爷重逢,记不清多少次在梦中哭醒,每次都是泪水湿透枕巾,醒来却不见爷爷的身影。我虽然年少,却也知道与爷爷已然是阴阳相隔、再无相见的可能。但血脉相连、亲情难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为爷爷祈祷,祝他老人家在天国里平平安安,幻想来世我们还能再做祖孙 .......

我的父亲——继往开来的红二代
我的父亲毕长代,生于1952年。与爷爷相比,父亲是非常幸运的。作为家中的独子,他享受了爷爷奶奶对他的全部关爱,同时也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优秀品质。他16岁工作,20岁参军,24岁入党,25岁退役。先后从事工会干事、护堤职工、分段长、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工作岗位,每一个岗位都干得得心应手,且颇有建树。
父亲为人正直,公私分明,从不沾公家的便宜。当时,我们单位在老城,姥姥家在新县城,来回约50多公里。尽管父亲是办公室主任,负责公车调度,但是他却从不让我母子三人凑车,而是让我们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当然,大部分时间他自己也与我们同行。一家人开始是一辆自行车,他当驾驶员,母亲抱着弟弟坐在后面,我则在父亲的胸前,坐在一个木制的小橙子上,车把上挂着给姥姥姥爷的礼物。后来,条件好了一些,家里又买了一辆自行车,父母二人就分别带着我兄弟二人;再后来,我和弟弟长大了,四口人就人手一车,在路上说说笑笑、你追我赶的,让人心情愉悦,又是另一番情趣,这是凑坐公车所不能感受的。
在我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对我和弟弟说:“别人望子成龙,我只望子成人。希望你们能够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让家庭放心的人、对社会有所奉献的人。” 他要求我们勤学奋进、勇于创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在困难和错误面前,要敢于挺身而出,善于攻坚克难,在挫折中前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父亲原本只是初中的学历,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自学成才,成为单位的写作能手,不仅能写作各类公文,其他形式的调查报告、工作论文也写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奖。他不仅自己学习,还发动单位的职工一起学,形成单位整体学习的风尚。他没有进过黄校的大门,却能把那些枯燥的防汛抢险常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传授给沿堤各乡村的防汛人员。同时他还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工作体会连同单位的业务知识都用诗歌、曲艺的形式记录下来,发表在有关媒体上,有的甚至搬上了舞台。2001年,他创作的群口快板《众志成城挽狂澜》荣获山东黄河文艺汇演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02年,他创作的山东快书《依法治水不容缓》快板书《八学水法》在水法宣传中引起不小的轰动。他创作的歌曲《东平湖之歌》《黄河颂歌》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2012年,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之后,随即组织成立了东平民间文化团体——水浒诗院,当选为院长,创办主编文学刊物《水浒诗刊》,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在此期间,他参与编撰了《东平东平湖管理局志》,《神奇的土地美丽的传说》《蝶变》等书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人生随笔》;描写戴村坝历史的章回评书《白英功垂戴村坝 宋礼名成会通河》由刘兰芳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16年,他又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父子状元传奇》,让人们赞叹不已。
责无旁贷——开拓创新的第三代
在爷爷和父亲的引导下,我15岁考入黄河水利技工学校,18岁参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高中课程,25岁考入黄河职工大学,同时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函授学校,经过三年的苦读,同时收获了专科和本科两个文凭,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厉的,他反对利用人际关系走“捷径“。在我工作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一线做护堤工作,父亲始终没有为我说一句情让我到机关工作。开始的时候,我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并不是十分理解,甚至还有怨言。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讲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汛期,黄河职大放假,我因为属于脱产学习,正在家休暑假。父亲作为单位抢险训练的负责人却让我参加单位的抢险训练。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我尽管心里嘀咕,但父命难违,还是坚持了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成天在烈日下摸爬滚打,皮肤晒得黝黑,体重下降了十几斤,汗水流得不计其数。后来的实践证明,父亲的决定是对的。我不仅受到了严格的训练,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还在技术比武大赛中取得了东平湖系统个人第三名,山东黄河个人第八名的好成绩。正在暗自庆幸之时,却有小道消息说我的成绩少计了2.56分。这让我的情绪立即产生了不小的波动。因为参赛选手的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相差无几,第一名与第三十名之间只差8分。换言之,每个选手之间的差距平均在0.267分左右。2.56分就意味着我的实际名次可能前提六七名。这让我的心情很是郁闷,便向父亲讲了这个情况,想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没料到父亲听后却只轻轻地说了一句:“重在参与。” 正是父亲的这一句话,让我立马觉得豁然开朗,心结随即烟消云散。在父亲的引导下,我逐步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27岁就晋升为单位最年轻的工人技师。
2010年,南水北调八里湾泵站工程即将开工。父亲鼓励我参加施工,并说: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如果不能参加这次施工,就像战争年代解放军战士不能参加三大战役一样,将是终生的遗憾。

俗话说“事与愿违。在南水北调施工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难题莫过于资金问题。这个工程是2005年做的预算,等到施工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各类建筑材料和人工费用都翻了一番,再加上层层发包,到了我们手里时,不要说油水,就连骨头也啃不上。但上级是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的,硬着头皮也要接下来,难度可想而知。其次施工队伍的问题,我们是国家工作人员,面对国家工程和政治任务,不能说半个不字。但施工队伍没有这个义务,他们是商业行为,是要挣钱的,是要赢利的。但当时各级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严格程度可以用苛刻二字来形容。让我们这些参加过无数次水利工程施工的人员无所适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质量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在上级监理那里就是通不过,无奈之下只好拆掉重来,劳民伤财又浪费时间。我明白,此等工程,乃百年大计,容不得丝毫马虎,必须精益求精。然而,一味追求利润的包工头难以接受这一严酷的标准,反而误认为是我对他的刁难,遂心怀不满,便在一次争执中拿起一根木棍朝我当头打来,我因毫无防备,被其一棍子打晕在地。当我醒来时已经是次日清晨,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想起来活动一下,不料头痛的历害。陪同的同事见状忙对我说:“不要动,有什么事给我说。” 我就问:“我怎么上这里来啦?” 同事便把事情的概况做了简单介绍,并说:“你放心吧,打你的凶手已经被公安控制住了。” 我一听就着急了,对同事说道:“赶快扶我起来,事情怎能这样处理呢!” 同事不理解我的意图,对我说道:“他打你是犯法,就应该接受法律制裁!医生说你是脑震荡,头皮上缝了好几针,需要静养,哪里也不能去!”我说:“如果这样处理就得耽误事!” 就在我们争论之际,单位领导前来慰问,公安干警也过来取证。我连忙向他们讲述了我的想法:“我与建筑商是工作认识不同而引起的误解,不是个人恩怨,不是打架斗殴,更不是故意伤害。他为的是多争取一些资金,以更好地稳定队伍,进而提工程质量加快进度。对此我们应当设身处地,予以理解宽容才是。再说我也有责任,工作方法简单,话说得不够透彻,以至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乃至矛盾激化。” 没等大家回应,我又接着说:“如果说把建筑商处理了,一定会影响他下面施工人员的情绪,从而影响质量、延迟工期。再说我身体又没什么大碣,既不会影响吃喝,也不会耽误工作,所以我建议不要追究建筑商的任何责任。老百姓还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呢,何况我们还是国家工作人员呢,怎么着也得有点高姿态吧!” 我的意见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公安人员的一致赞同,原则上同意不追究其法律责任,但要求其必须赔礼道歉、包工养伤。建筑商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是这个结局,我们两个反倒成了要好的朋友。他激动地拍着胸脯对我说道:“兄弟,你就擎好吧!”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南水北调八里湾泵站——这一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终于如期竣工了,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验收,并荣获“大禹”奖。
在爷爷、父亲的影响下,我严以律己,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于2004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取得了建筑经济师技术资格、水利专业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建筑专业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水利工程师职业资格。先后担任工程管理科副科长、管理段长等职务。

几年来,我作为单位的工程施工负责人,先后完成了东平湖管理局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王台排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东平县天然气中压输配管网大清河穿越工程专项补救措施工程,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大清河南堤的险工控导、堤防加高帮宽及堤防加固等重大施工任务。
面对成绩,我不敢有丝毫的骄傲,只是暗暗提醒自己:前面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我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一定要做好攻城拔寨、无坚不摧的思想准备,为伟大的人民治黄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我心里一直保存着一个不轻易向外人透露的小秘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母亲河的守护者,维持母亲河的健康生命,我的责任更加重大!

毕华威,男,汉族,祖籍山东东阿,1977年6月生于山东东平,199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为东平湖管理局工程师,管理段长。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6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本团队下设31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此作品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