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行渐远的小院
今天上午再次到了居住过十六年零四个月的小院,看到熟悉的一切一切,想起了往日的一幕幕。正是百感交集,激动万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2004年农历四月十六,我们一家四口在老家里亲人和同事的帮助下,正式搬到这个小院。从那时候起我们就结束了住公家房的历史,挤进了有房一族,在县城安营扎寨,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城里人”。当时胡同口老家东村的王老太太,仿佛是老百姓欢迎解放军一样热情地欢迎我们入住,施老师的次子及家属双双来到这个小院表示祝贺和慰问,左邻右舍更是热情接待,我们这一户很快融入到临西一中家属院的小圈圈子里。隔三差五地街门缝里塞着各种广告,认识不认识的小商贩给我们打着招呼,在他们眼里我们也成了潜在的客户。当年秋天,作为新邻居,第一次参加了对门司敬林的婚礼,第一次跟这些高邻做到一个酒桌上,亲身体验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这一年的年底,后邻崔利荣去世,我们胡同的各位邻居集体吊唁、帮忙,践行着和谐共生、团结互助的理念。
居住在这个小院的头三年,我们处在攒钱还账的紧张状态中。花了77000元人民币买了这个小院,加上刷涂料买电视总计不下80000元,把参加工作以来所有积蓄全部拿出来,还借了34、5000元的外债。当时我们夫妻两人的工资合起来一个月1500元,每个月腾出1000元存起来,按照轻重缓急每隔几个月支出来2000、5000地一户户地上门还账。为了还账,我们把生活费用压缩到最低限度,除了红白喜事随礼道情以外,蔬菜我们是捡便宜的买:那一年大白菜一元钱10斤,我们一下子买了一百多斤,整整一个冬天一天三顿饭不是炒白菜就是熬白菜,光跟白菜打交道了。尽管那一年冬天下大雪很冷,但是我们没有闲钱买煤,一个冬天没烧暖气,体验了一把“寒舍一间”的寒酸。吃过晚饭,赶紧钻到被窝里,完全牺牲夜生活。就这样能省就省,过了几年苦日子,到了2006年下半年基本还清了外债。那时候,每还清一户外债就在账本上划去一个户头,心里就感觉到去掉了一座大山一样轻松。什么是无债一身轻,我们用几年的还债经历不折不扣地解读了一下。
因为是买人家住过十几年的二手家属院,水电设施尤其漏房问题时刻干扰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漏房问题更是令人苦不堪言。有一年,因为房子脊瓦坏了,屋子里几乎漏遍了。每年都要修缮一下房屋,或者请人,或者雇人,对于没势力没能力而动手能力又差的我而言,每每苦恼不已。后来用上了彩钢瓦,总算结束了这样的尴尬局面,重新拉升了幸福指数。
在与漏房问题斗争的同时,我们自然也紧紧跟上了时尚先端的大潮流。电视买的是29英寸的大彩电,2011年初上马了电脑和宽带,真正与世界接轨了。至于厨房里的煤气炉、电磁炉,北屋里的冰箱、空调等标志性电气化物品也是应有尽有。更为重要的是,就是住在小院期间,我开始融入到冀南文学社大家庭,搁笔多年的文学写作东山再起,不断有文章见睹于各级报刊、杂志和网站,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到小有名气的转变。不仅如此,本人在学术上也是突飞猛进,2013年春季开始,开始担任河北师大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当地名师,2014年被评为中小学高级职称,同年起教学论文发表在各种媒体上,2019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聘为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从而实现了由土专家到省专家的转变。
16年来,小院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区兴衰变化,尤其是周围人们的悲欢离合。胡同口顶头的东西小街,不仅返修过而且名称也由顺利东路变为广安东路,至于公共厕所更是多次返修改造。一句话如果不是经常住在这里,很难准确找到相应位置。作为宇宙主宰的人,更是物是人非。我们这个胡同一共七家人家,2014年我入住以来,仅剩四家人家是原住户,另外三家早已换了多少次户主。就是我们这四家,其中一家父母在这里去世后,早已租出去了,户主自然多次变化。我们这三家虽然没有外租,但是都在不同小区有了楼房,随时都可以过那种冬天住楼夏天住小院的“候鸟”生活。至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哪一家都经历过,而且都不是一回事了。随着一次次红白事,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除了租房的以外,基本上都进入了老龄社会。
回想在小院生活的16、7年,忘不了陈老师打理他的小园子,栽花种草、养鱼种菜,尤其是给各个邻居送花送菜的亲切热情,忘不了对门司官招呼红白喜事水电维修及收费的古道热肠,忘不了斜对门刘家老太太的勤劳和精打细算,忘不了租房客打烧饼的生意经……往事随风,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2021年8月15日上午于三省书斋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编辑简介
向日葵云雨,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县作协会员,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2020年6月6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盛夏诗典》。受邀《剑鸿的诗意人生》专栏作家、编辑;《可爱小池塘》高产作家、编辑;《诗与风景》专栏诗人;《凤凰诗社西北诗社》副社长;《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盐城头条》认证编辑;《雪域阳春文苑》执行主编、专栏诗人、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