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留痕 乐善人生
……耄耋老人怀揣热情不改育人初心
王大禹
扎根淮安 教书育人五十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就是学会爱学生。”从教50余年,家住淮师文华苑小区76岁的马家华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贯穿一生的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的爱,他怀揣着一腔热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淮安的教育事业。 扎根淮安,教书育人五十载。“我是1967年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在毕业分配时,我听从校党委的号召,自发的申请分配到当时的淮安县,去到我心中仰慕的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工作。”
1945年在扬州出生的马家华说,他来自一户贫困工人之家,父亲在他8岁时突然病故,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相继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他表示,他是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只要国家需要,他便奋不顾身地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随后,马家华如愿地来到了周总理故乡,起初是在淮安县前进中学任教,后又被调入淮安师范学校、淮阴师范学校,最后又进入了淮阴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在教师的岗位上,勤恳工作三十九年,将青春、智慧和激情,奉献给了淮安。“我的妻子是苏州人,与我同在淮安县的中学教书。”马家华说,毕业之后,他的妻子也同他一起来到了淮安任教,他们表示,淮安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在淮安任教的五十余年里,马家华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热情。2001届毕业生孙欣曾说:“在我读书期间,马老师不仅任教我们的高等数学课,而且是我们大专部的主任。早晨,马老师会带着我们跑操,一到晚上,马老师便会到我们教室辅导、巡查。在讲台上,他会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讲台下,他又经常同我们促膝谈心,并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对我们既严格要求,又关怀体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老师。”
情系书法 摘录诗词抒心境
淮阴师范1998届毕业生杨科曾回忆道:“当年,我独自一人求学于淮阴,离家的孤独感和久久积郁的奋进之心,使我在闲暇中迷上了书法,马老师的帮助与指点,使我不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大大地增强了信心。”马老师虽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他精通书法,一到闲暇时间,他便会埋头奋笔。
在马老师的家中,一本本遒劲有力的书作堆积如山。他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不仅在书作上如此,在生活中他亦如此。当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发出通知,邀请全校师生中的硬笔书法爱好者抄录周恩来的诗词书信时,马老师在完成学院图书馆的任务后,又精心地用毛笔小楷抄录了一遍。“我现在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右眼几近失明。5月份又不慎摔了一跤,脊柱骨折。在恢复期间,仍然坚持抄录。”马家华说,今年的6月25 日,他带着腰托,冒着酷暑,从健康西路乘坐公交车,专程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将自己精心抄录的80页的约1.2万字的周恩来诗词书信,赠给周恩来纪念馆,以了自己的心愿。马家华前后抄录了周恩来书信一份,赠予周恩来故居,抄录的陈毅诗选,赠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均被被馆方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用简体与繁体两种字体,毛笔小楷抄录了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回信,被新安小学 和新安旅行团纪念馆收藏。抄录《共产党宣言》,被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同时抄录的作品被北师大、新四库全书筹备处和淮安市档案馆收藏。
发挥余热 重拾粉笔回课堂
马家华于2005年从副教授岗位上退休了。但是,退休不褪色,发挥自己的数学以及书法特长,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自2005年起,我就在淮阴师院和江苏食品学院、江苏信息学院、财经学院等多所高校代授《高等数学》课。学生都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由浅入深、简明易懂、饶有趣味。”
马家华说,在授数学课的同时,他还在数所高校教授书法课,教学生写好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弘扬与传承祖国的书法文化。此外,他还经常下乡,教授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如何写好粉笔字,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对于马家华来说,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他在数学教学上的特色,他教学流畅自然,板书工整听他的课不仅能从中学到知识,还是一种艺术享受。“马老师教我们《空间解析几何》时,上课的方式和其他老师有一些不一样。”马家华的一位学生说,虽说每天讲的都是新课,但在讲授过程中,马老师那逗趣的语言、漂亮的粉笔字,以及手绘标准的空间几何图形,都会把他们深深吸引。听马老师的课,再难得数学题都会让人回味无穷。
正因马老师的无私奉献,他多次被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学院等高校授予“优秀教师”的称号。此外,他在退休后还曾两次被淮阴师范学院党委授予“优秀党员”的荣誉。“我要对来上我课的学生负责。”马家华说,继续工作,对于他这位已经76岁的人来说,确实忙碌了些,但是,他的内心是十分欢喜的。
2021年8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