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是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第十五届“三木秉凤”杯征文的序幕
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五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征文时间:
本届征文自2021年6月1日起至 2021年9月底截稿,共4个月。
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1200元。
一等奖2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名:奖金300元。
三等奖5名:奖金150元。
优秀奖30名:奖金 60元。
鼓励奖300名:奖金30元。
投稿处:
主编:希望之梦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编辑制作:烟雨蒙蒙(李安洁)
心语:愿与大同文化事业荣辱与共,传播大同文化事业是我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我是大同文化事业团队成员的一分子。
【个人简历】
烟雨蒙蒙(李安洁)生于1959年10月末已退休,黑龙江牡丹江人
喜欢狂热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搏击。从2017以来曾经在多家平台发文1000多篇左右,热衷喜欢散文、诗歌、随笔、微说、小说等练笔泼墨,曾经多次荣获多家微平台参赛获奖荣誉。
热爱生活,爱旅游。最大的缺点,想事简单,太直性了。优点善良正直讲义气的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2021年3月26日






“格” 本平等 303

文/三木秉凤
人格、物格、国格、族格等,格格平等,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和谐共荣,这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与政治基础。老子《道德经》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众生平等,万物并育,大千世界共享阳光雨露以及无形能量,循环往复,不遗一物,这是宇宙同体的表现,万物本具各之物色,在物格上自然平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设位,自然有序。虽然在具体万物眼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但在天地广阔的怀抱中,物格无别,皆为其平等子民矣。“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于一个天地大家庭中,人伦社会来源于天地自然,必秉承自然之性,其人格平等,故其人权平等,此为“天赋人权”的理论依据。若依次推论,人格平等则人权平等,人权平等则民族与民族之族权平等,族权平等则国家与国家之国权平等,而平等的前提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享有充分的自由,自由必依其相对之序,所以在一定规律性秩序支配下的自由运动,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所求,而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所有斗争,不过是人性崇尚自然大道的一种阻力排除而已。而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种族平等也是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这是盛行几百年的“白人优先、白人文化价值观优先”的西方世界难以接受的结果。
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共荣,这是天赋人权的本能需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故一定秩序下的自由发展与个性展现是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基本追求!人类社会是宇宙万物的一类自然而然的分支,绝难逃脱宇宙规律的支配。人间虽有贫富夭寿,这是现象,但万物之本质物格并无他别!《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五章又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由之圣人对待世间缤纷万象,如善恶、长短、高下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分别之心。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脉络以一贯之,遵循“道”而行,“仁义礼智信”是人伦之道的外在表现。仁者爱人,孔子提倡世间之人应当泛爱精神,体现出天地之本有精神,“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孟子亦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观之万象平等其实是世界顶峰思想的共性理念的基础中的基础!
世界各民族、国家、种族需要互相尊重,和谐共生,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国格平等,族格平等,人格平等与物格平等,这是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的天然所赠,而平等之对面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内心产生虚像对立。分别心从何而来?大千世界纷纭繁杂,五彩斑斓,我们接触外部事物时,会不自觉地根据个人喜好在内心世界进行感性划分,如美与丑,远与近,爱和恨,大与小,高尚与鄙陋,快乐与痛苦等等,正是这些内心感觉出现着异,导致了世间万象参差不齐与百花争艳,《中庸》所言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律被世间凡俗所破。各民族、国家、种族应超越历史与世俗,人类社会也该超越私欲回归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入世与出世本是同世,平等与分别本无二心,我们不去对宇宙现象做出人为的“取类比象”,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即达到了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般没有偏爱也没有私恨自一视同仁之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物格平等”的宇宙本然状态,万物就其作用与存在的意义也许千姿百态,但就其本“格”却无任何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