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情思
姜余氏舍身救夫婆
·马民权·
人活天地间,百善孝为先。舍身救夫婆,出在冷家山。古有中华二十四孝,近现代有姜余氏舍身救亲人,堪称第二十五孝。姜氏自迁英邑,世居东河雷家店伍家冲,五代太学士,至乾隆年间姜旭南承继,因家道中落疲于生计,虽攻书不辍,但试第名落孙山,而抑郁成疾。其妻姜余氏及英邑西河大家闺秀,自幼聪慧贤淑,入嫁美家,耳濡目染书香门第家风,大孝大善熏浴身心。不忍见丈夫终日委靡,系弃伍家冲祖屋,迁至冷家山结草庐攻读,课乡邻童蒙以谋生计。

美余氏婆母美姜傅氏夜以继日年迈体衰,一病不起。姜余氏夜以继日,煎药医病,割股熬汤,尽心侍奉,直至婆母安然辞世,魂赴瑶池。好景不长,乾隆十一年,姜旭南四十一岁病入沉疴。姜余氏请医药治,闻需心肝入引,遂剖胸割肝未成,切肤之痛而昏厥,幸家人救醒,姜旭南已气绝身亡。姜余氏独撑门庭,含辛茹苦抚育三子,成家立业。自此,冷家山姜姓家道中兴,人丁繁茂而成为英邑旺族。冷家山姜余氏剜肝救夫,割股救婆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奉为楷模。

时任嘉庆朝刑部尚书的金光悌及美余氏姨侄,知悉姨母舍身救夫婆的义举,大为感动,亲笔题词赞曰:“剜股救姑(婆),诗书教子。刲心救夫,冰雪自矢。节义孝慈,一身兼仔,咨磋夫人,孰与为此。”载于姜氏族谱,勒于姜余氏墓碑,刊于《英山县志》,传于华中大地,堪称中华道德“第二十五孝”。

泱泱大,湟湟中华,亿万炎黄儿女已满怀豪情,迈进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以德兴家,怀仁理事,循义处世,已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魄灵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光大民族孝善文化,汇聚正能量,树村风正民风。冷家山村两委千方百计筹资兴建冷家山孝德广场,功莫大焉。百善孝为先,冷家山姜余氏舍身救夫婆的事迹,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必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注入生机和活力。

马民权,男,1952年2月出生于湖北英山,中共党员。政教专业毕业于华师大、湖北自修大。历任英山县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宫主任,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系湖北楹联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文化学会会员,国家注册高级咨询策划师。现任中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文化研究员、中国影像杂志社旅游天下主任记者、黄冈市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山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动员部部长。创作音乐作品近500件(首),歌曲《等待》,歌舞《喜送劳模上北京》等分别获省、地文艺会演创作、演出奖并摄入文艺专题片《山花烂漫》,由电视台录播、电影拷贝发行。部分音乐作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歌》、湖北人民出版社《百花集》选载出版。独力担纲中国民间艺术十大集成中的民歌、民戏、曲艺、民间文学等《英山卷》的搜集整理工作,是《湖北卷》、《黄冈卷》编委会成员。被湖北省文化厅、湖北音协授予《湖北卷》民歌、民间音乐采编积极分子称号。与人合作的歌曲《大别山情怀》等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新人新作奖。先后有《更新观念,发挥优势,促进山区文化建设》、《走出迷阵,实现民族音乐的崛起》等多篇论文入选湖北省首届文化管理研讨会和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讨会并获奖。致力于毕升碑墓相关人文开发研究,系英山毕昇研究组成员,有《毕升故里在英山》、《毕升有了户口薄》等作品近20万字先后载入《炎黄春秋》、《爱我中华》等报刊。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毕昇传奇》,并改编为46集同名电视剧在筹拍之中。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见诸《长江文艺》等报刊。《青春,在实践三个代表中闪光》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有《大别山文学讽喻家——闻筱辑》、《风物传奇》等多本专集出版问世。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湖北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