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贵州之行,我们萌发了资助与瓜子同龄的山区孩子完成学业的想法,每年需生活费600元。瓜子提出撰写《小瓜子上学记》,用自己的劳动帮助山区孩子。
今年,瓜子口述从一年级萌新,到成为一名真正“小学僧”的笑泪史,我则从家长和心理老师的角度进行回顾,分为适应篇、学习篇、行为篇进行连载。欢迎大家文末打赏,支持瓜子和山区孩子的梦想!

上学像上树
“这是什么桌子椅子?!”,我不停地捶着僵硬的背,揉着发胀的眼睛。 你要问刚上小学的我什么最不适应,我要告诉你:就是这木头的桌子和椅子啦!每节课35分钟时间,要笔笔直地从早坐到晚,就好像直接坐在一棵树上;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要上厕所、喝水、准备下一节课需要的东西,让我应接不暇;从来没有上过这么多节课的我,上课的时候眼皮直打架……刚上小学的前三天,我每天晚上都是7点半就睡了,实在是太累了!我们班刚开学时有42个小朋友,怎么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一开学,每个小朋友都会做自我介绍。不过光靠自我介绍,所有人都没有这么好的脑子。我开始留心听别的小朋友怎么互相称呼,慢慢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我还发明了一个好方法,用动物或者东西来代表小朋友的名字。比如有人叫潘奕轩,我就在心里把他比作一个盘子,这样一下子就记住他了。

没想到刚上小学,孩子把上学比作“上树”,整天如同高挂在树上不能动弹,这和自由散漫的幼儿园有着天壤之别。看来,除了知识上的“幼小衔接”,作息和心理的调整也必不可少。
为了让孩子从幼儿园时的晚睡晚起,过渡到小学生的早睡早起,我们全家人花了一个多月集体调整了作息,难度不亚于“倒时差”。同伴交往也是孩子需要应对的课题,提前看一些“上学记”类的视频和书籍,在家进行练习,可以帮孩子储备更多的交往技巧。
鸡骨头当饭勺
这天中午,当我领到美味的午餐,正准备大吃一顿的时候。突然,我发现忘带饭勺了!上了小学之后,我们需要每天自己带餐具,包括饭碗、饭勺和餐垫。没有饭勺,这可怎么吃饭呀?总不见得吃“手抓饭”吧!我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用鸡骨头当饭勺。于是,我三下两下啃完了鸡腿,抓起鸡骨头舀饭吃。没想到,鸡骨头每次只能舀起一小口。我着急得想把菜直接倒进嘴里,又怕蔬菜洒得满地都是,只能硬着头皮慢慢吃。这时候,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围过来笑我,我气得直跺脚。好不容易把他们都赶走,我才能继续吃饭。从此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上学前一天晚上把书包理好,检查好所有物品!刚上小学,每天理书包对孩子是个大工程。爸妈可以提醒孩子睡前检查书包,但千万不要予以代劳,成长,来自于适度挫折。
有了“鸡骨头当饭勺”的经历,孩子从心底里意识到整理书包的重要性,再也没有发生忘带东西的情况。
总也上不全的早读课
早读课时间是8:00-8:05,我明明想着要8点前到校,但不管我多早或是多晚起床,等我坐到班级位子上时,同学们已经开始早读课了。这真是太奇怪了!经过一个月的手忙脚乱,我发现早上我一共有三大“发呆时间”:1.一早醒来我会发一会儿愣,过一阵子再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2.刷牙洗脸后,我又忍不住拿起玩具玩一会儿再吃饭;3.吃好早饭后,我通常想不起来要换校服、给水壶灌水,就坐着发愣;这么算起来,就算有再多早上的时间,也不够我发呆呀!
我之所以发愣,是因为我不知道早上要做什么事情。于是,妈妈和我把睁开眼到进教室的一个小时会发生的事情一一列下来,叫做“晨起准备”,一共有7步16件事情。· 起床
· 刷牙、洗脸、涂香香
· 吃早饭(粥、点心、水果、牛奶)
· 换校服、佩戴校徽
· 检查书包物品(特别是餐具)、水壶灌水
· 换鞋、背书包
· 出门
妈妈用好玩的图标表示这16件事,每当我忘记要做什么时,我就会跑到白板前看一看。不知不觉就把这些事印到脑子里,发愣时间大大减少。晨起这一个小时,绝对是老母亲血压飙升的时刻。刚开学时,孩子几乎是在我一路怒吼和催促中,被推搡出门,这让我和他的感觉都很不好。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之所以如“定海神针”般不动,实则是因为脑袋空空,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些什么。于是,我和孩子细数了早上需要执行的16个“规定动作”。别小看这些琐事,都是血泪教训的总结。比如“背书包出门”看似是废话,但就曾发生孩子没带书包出门,快到校门口才发现的囧事。只和孩子进行口头约定,效果往往不佳。这个年龄的孩子多是“视觉化动物”,与其一遍遍的唠叨,倒不如用图标画出来,贴在显眼的地方。每当孩子发愣时,就提醒他看看“晨起准备”进行到哪一步了。对于需要一遍遍催促起床和离家的繁琐过程,我交给了智能音箱去做这“恶人”,每周一到周五设置闹钟反复提醒。终于,我们脱离了晨起大战的魔咒。听着古典音乐吃早餐,和孩子手拉手、聊着天去学校,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7岁的瓜子将趣事和囧事口述为《小瓜子上学记》,望每年筹集600元生活费,资助山区孩子完成学业,敬请文末打赏,爱心接力!
燕吉老师
全球职业规划师,全球生涯教练,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硕士,就职于国际高中,担任国际课程心理教师,学生活动导师,曾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教师 10年。
责编:荆杰
